相信大家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孩子没礼貌,见到人都不知道问好,怎么能让他改掉这个毛病?” “孩子不安稳很调皮,连走路都是跳来跳去的,该怎么办?” “孩子脑子很聪明,就是马马虎虎不细心,该怎么改正呢?” 没礼貌,很调皮,马虎大意……我们常常试图用几个词语去完整的描述一个人,用几个标签就想要概括他人的全部。可是,作为爸爸妈妈,你们知道随便给孩子贴上标签,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吗? 给孩子贴标签会有什么影响? 我曾经读过克里斯蒂安米勒教授所著的《品格的鸿沟》,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理论,这个理论是说,如果你想让一个常常说谎的人变得诚实,如果你想让一个自卑的人变得自信,就给他们贴上“诚实”或“自信”的标签,那么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努力活动成为标签所描述的样子。 可是,如果说当时给的是爱说谎、内向的标签,相信那些人一样跟着标签走。这就是“标签”的力量。它能在不经意间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它会让人不自觉地朝着“标签”的方向去进化。如果标签是积极向上的,那么这个人也将会变得积极向上,可如果标签是低沉消极的,被贴了标签的人也会在不经意间向着消极的方向改变。那么我们该怎样正确的教育孩子呢?聪明的家长,都会通过“翁格玛丽”效应来教育孩子。 什么是“翁格玛丽”效应? “翁格玛丽”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术语。话说有一个名叫翁格玛丽的女孩,她本身长相普通,但是她的家长和朋友们经常给予她鼓励和信心,经常对她说“你真美”。由此,这个女孩在大家的鼓励下渐渐有了信心,在每天出门时,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郑重的说一句“你今天真的很美”,渐渐的,奇迹般地是女孩竟然真的越来越漂亮了。 由此“翁格玛丽”效应就被应用与心理学,而它的含义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经常对他们进行表扬和嘉奖,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这种积极的环境下,受教育者会不断地进步,以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所以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能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标签,孩子也会朝着这个积极的方向成长。
“贴对标签”孩子更上一楼,“贴错标签”扯孩子后腿 1 、标签的力量足以改变孩子的命运 所谓贴标签,其实就是一种长期给予孩子的心理暗示。通过“翁格玛丽”效应我们了解到,心理暗示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发展是十分关键的,是否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直接决定孩子将来是否会拥有积极的性格。一个好的品格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对于孩子来说,将来能否能好的发展,很的程度上决定于自己被贴的标签是什么。 2 、父母给的标签,影响更大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然而有时候给孩子贴上标签的恰恰就是孩子的父母。虽然大多数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发现了孩子存在的问题,想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即使是以爱的名义贴上的标签,也并不能改变标签的消极影响,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3 、标签与行为相互影响,彼此促进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给胆小的人贴上勇敢的标签,那他会渐渐的做出一些勇敢的行为。给一个内向的人贴上开朗的标签,那他渐渐也会变得开朗起来。这表明,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后,他会无意识的去尝试一些与标签相符的行为。而这种潜意识正是由标签被激发出来的。心理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标签效应”,是因为标签具有一定的向导性,无论这个标签是好是坏,标签总会引导着被贴上标签的人朝着那一个方向去改变。 4 、适当给孩子一些标签,不要随意给标签 虽然标签看起来对孩子影响很大、很可怕,但是因为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而标签的存在也是这样的。只要我们做到正确适度的给孩子贴一点标签,还是能对孩子的性格发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假如在孩子考试取得优异成绩时,我们适当地给予孩子一些鼓励的话语,会促进他的学习热情。当孩子主动承担了家务时,我们给予孩子肯定的表扬,那他以后还会继续做那些他曾经收到过表扬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故意要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说话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做了这件事。 如何改善我们的“有口无心”? 1、肯定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是有尊严的 总有人觉得“孩子们什么都不懂”。其实恰恰相反,孩子们是敏感的。他们甚至可以揣摩出某些并不明白的词语的含义。 2、三思而后行 思考几秒钟再开口。有时孩子做错了事,家长脾气上来了会先对孩子进行指责,很容易发生“口不择言”。不妨每次开口前先冷静几秒钟,组织一下语言。不要轻易对孩子加以评价,因为我们要知道对孩子来说,任何评价都不是小事。如果孩子做得不对,我们可以认真讨论、剖析,提出忠告,但不能粗暴指责。
3、陪孩子一起改掉消极的标签 如果我们还是不小心给孩子贴了消极的标签时,应该及时想孩子道歉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要向孩子解释清楚爸爸妈妈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你就是这样的人,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努力,我们相信你一定可以改正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纯净的白纸,父母和社会在上面怎么下笔,孩子就会是什么色彩。只有单一色彩的孩子是成为不了一幅画的。只有五彩斑斓的孩子才可能有更多的未来。希望读过篇文章后家长能不要再给孩子贴标签了,也能在孩子被贴上标签之后,帮助孩子把标签撕掉,让孩子的未来更加的绚丽多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