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汲黯又對漢武帝說:“匈奴攻打我們的要塞,斷絕與我們和親,派兵征伐,戰士受傷的人不計其數,花費鉅萬,我要求將抓獲的匈奴人全部作爲奴隸,賜予出征陣亡的將士家屬,俘獲的匈奴財務也應當做爲慰問品分給爲國戰死的家屬,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渾邪王率衆來降,我們也應該拿自己倉庫的糧食,財務錢財去養活他們,不應該拿老百姓的血汗錢把他們當寵兒一樣養着。汲黯對漢武帝說:“長安縣令無罪,要殺就殺汲黯,殺了汲黯,百姓就會把馬獻出來了。

歡迎小朋友們查看小燕趣聞新發現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因爲漢武帝廣招天下賢才,所以漢武帝時期是漢王朝人才彙集的第二個高峯。
漢武帝的一面招人才,一面又殺人才,在歷史上也是出奇的多的一位天才皇帝。因爲漢武帝剛愎自用,所以在他手下冤死的大臣很多,但是有這麼兩個人,卻奇蹟般地壽終正寢死在。一個是善於阿諛奉承的公孫弘,還有一個是忠誠耿直的汲黯。
一次朝堂上,汲黯因爲對漢武帝提拔後起之秀非常不滿,便當着滿朝文武大臣的面對漢武帝說:“陛下用羣臣,就跟鄉下人垛柴火一樣,越是後來的,越要放到上面。”
奇怪的是,漢武帝聽後並沒有惱怒,只淡定地說了句:“人吶,就是要多讀書,聽聽他在說些什麼?越來越不像話了。”
這也就是汲黯這樣說話沒事,如果換成別的臣子,可能就生命危險了。那麼汲黯倒底何德何能?爲什麼他敢直言皇上,而皇上對他則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持有最大的容忍和寬宏大量的態度呢?
抗旨
建元三年(前138),閩越王進攻東海王。
原來,當年吳王劉濞謀反時,東海王是劉濞的同盟。後來東海王見劉濞兵敗,便誘殺了劉濞而將功贖罪,被漢景帝赦免其罪。劉濞的兒子因仇恨東海王,便挑唆閩越王攻擊東海王欲報殺父之仇。
漢武帝得到戰報後,便派汲黯去巡察情況。不料想汲黯走了一半就回來了,他向漢武帝報告說:“越人之間打打殺殺是他們的習俗,根本不值得我們大漢天子的使者親自去巡視,我們要是真的連這樣的事都管,未免太掉價了。”
其實,漢武帝派汲黯去巡視,不過是去擺擺大國帝王的威風,不知汲黯是真的不懂,還是假的不懂漢武帝的心思?自己出去遛達了半圈就自做主張地回來了。
第二次,河內郡發生特大火災,燒了幾千戶人家,漢武帝派汲黯前去視察。結果,汲黯回朝向漢武帝請罪說:“老百姓家裏失火,是由於房子密集,燒了不少人家不值得皇上憂慮,但是我路過河南郡,看見當地萬餘戶百姓遭受水旱之災,有些甚至發生父親喫兒子的慘劇。我未經請示,即以欽差大臣的名義,打開河南郡國家糧倉,賑濟當地百姓災難災民,現在我交回符節,情願接受假傳聖旨罪。”
很奇怪,這次汲黯假傳聖旨,漢武帝沒有問罪汲黯,反而調他擔任滎陽縣縣令。結果,汲黯非但不領旨謝恩,反而稱病辭職,不幹了。無奈的漢武帝只好將辭職的汲黯再提升爲身邊的太中大夫。
汲黯雖然兩次抗旨,但汲黯用了一個巧妙的小竅門。第一次用了一句:“不足以辱天子之使”大大地滿足了漢武帝耍大國國君的威風。天子順氣了,還會殺人嗎?
第二次,汲黯冒着生命危險假傳聖旨,爲國分憂,爲皇上分憂,這也是爲了忠誠於國家,忠誠於皇上,天子又怎麼捨得殺人呢?
批評漢武帝,反對對匈奴作戰
元狩二年(前121)秋,匈奴渾邪王率四萬之衆,向大漢朝投降。漢武帝非常高興。這是建漢以來第一次匈奴人向漢王朝投降。
漢武帝欲派出兩萬輛馬車迎接匈奴降兵。可是,兩萬輛馬車需要八萬匹馬。因爲常年對匈奴作戰,朝廷已經拿不出八萬匹馬。於是,朝廷只好向百姓借馬。結果,百姓聽說朝廷要借馬,都把馬藏起來了。
漢武帝聽說集不到八萬匹馬盛怒,欲殺完不成任務的長安縣縣令。汲黯對漢武帝說:“長安縣令無罪,要殺就殺汲黯,殺了汲黯,百姓就會把馬獻出來了。
匈奴渾邪王叛大單于降漢,朝廷可以讓沿途各縣順序準備馬車將他們接來。怎麼能鬧得全國騷動,讓全國百姓疲憊不堪地去接待匈奴降兵?”
因爲汲黯時任右內史,長安縣令是他的部下,所以,汲黯爲了保護部下,不顧個人安危頂撞漢武帝。而漢武帝僅僅是沉默,並未降罪汲黯。
匈奴降兵剛來到長安,長安就出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漢商人見四萬匈奴人來長安,便與匈奴人做生意交換。漢朝的法律是不允許漢匈貿易。
結果,這次漢匈貿易案抓了五百多漢商,準備判罪處斬。汲黯又對漢武帝說:“匈奴攻打我們的要塞,斷絕與我們和親,派兵征伐,戰士受傷的人不計其數,花費鉅萬,我要求將抓獲的匈奴人全部作爲奴隸,賜予出征陣亡的將士家屬,俘獲的匈奴財務也應當做爲慰問品分給爲國戰死的家屬,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渾邪王率衆來降,我們也應該拿自己倉庫的糧食,財務錢財去養活他們,不應該拿老百姓的血汗錢把他們當寵兒一樣養着。
再說無知的百姓怎麼知道賣東西給匈奴人,就會被法律視爲走私出關而定死罪。陛下,即使不能把奴匈奴的財務奉獻給百姓,那也不能把不懂法律的五百多名百姓判死罪,這樣實質上是保樹葉,而上傷樹枝啊,我私下認爲陛下不應該這麼做。”
雖然說汲黯的一番話是對匈奴的仇恨,對百姓的關愛。那也是沒有道理的。大漢王朝第一次接待匈奴降兵,就以這樣的態度接待的話,那誰還敢降漢?
漢武帝當然不會採用汲黯的方案,但是,漢武帝又一次容忍了汲黯的胡說八道。
汲黯雖宏才蓋世,卻難得漢武帝重用
汲黯忠誠
汲黯雖然屢次抗旨,對抗漢武帝,但是每次的抗都是從國家利益和對漢武帝的忠誠出發。汲黯個人卻沒有貪慾,損公肥私。
一次汲黯病重,莊助替他請假,漢武帝問莊助:“汲黯是個什麼樣的人?”莊助說:“陛下,如果在平安時代,汲黯的才能只能表現得一般。但如果要足國家遇到急難,汲黯的忠誠那是雷打不動的,無論是什麼樣的力量,也無法改變汲黯的忠誠。”
汲黯,被漢武帝譽爲“社稷之臣”
公孫弘爲暗算汲黯,在漢武帝面前提意讓汲黯任右內史。因爲右內史管轄京城地區,那裏有諸多達官貴人和皇親貴族居住,非常難管理,或治理無效而被無勞治罪,或治理有效,得罪一批達官權臣,皇親貴族們。總之,幹好幹不好都是難以收場的事,說不定就是要命的事。
結果,汲黯擔任右內史的幾年裏,把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沒有發生皇親國戚,達官權臣鬧事的情況。
汲黯晚年,漢武帝進行貨幣改革,百姓私自鑄錢的非常多,尤其是楚地更是私印僞鈔重地,漢武帝認爲淮陽是楚地的交通要道,於是任命汲黯爲淮陽太守,汲黯接到任命後趴在地下,推辭不起來。漢武帝說:必須赴任。
汲黯只好拖着重病的身體來到淮陽赴任。汲黯就躺在牀上指揮。結果,汲黯很快就把淮陽郡治理得井井有條,政通人和,一派興旺之氣象。汲黯做了七年淮陽太守,最後死在太守任上。
汲黯用他的耿直不阿,忠誠無私,社稷才幹爲力量,征服了朝野百姓,也得到了漢武帝的欣賞和保護庇佑。
但是,也因爲他的耿直,汲黯一生並沒有得漢武帝的重用。畢竟,沒人不喜歡聽阿諛奉承,迎合心意的話,而去喜歡渾身帶刺,愣頭愣腦的自做主張,不分場合任性的胡言亂語。
漢武帝朝的官場上,要麼學汲黯用忠誠、耿直、清廉、無私爲資本。要麼就學公孫弘懂得迎合奉承皇上。
總之,只要身懷絕技,那怕在漢武帝朝,仍然可以壽終正寢,死在丞相或太守任上。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