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的人却忽视这些描写,忽视导演的表态,也忽视观众的感受,抓着一幅画像和部分改编,非说此剧是所谓“明褒暗贬”,居心叵测,实在是无事生非,令人无法理解。
《大明风华》本身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视剧,但它在豆瓣的评分却非常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部剧被指严重不尊重历史。除却这一点,这部剧整体质量良好,演员们也都演技在线。
今天就与大家聊聊,笔者个人对于这部剧因为不符合史实而导致评价不好的现象的一些看法。
以下均属个人看法,不喜勿喷,欢迎讨论。
多处改编遭诟病
这部剧的第一个风波,便是朱元璋的画像。众所周知,朱元璋的画像分两种,一种是正襟危坐的“御容”,另一种是长相怪异的“芒果脸”,目前已知后者为后世杜撰,却被用到了剧中,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这一点无可厚非,笔者也觉得剧组对此不够考究,但要像网上说的什么“刻意抹黑,居心叵测”,个人认为没有。
而在《大明风华》最新两集中,朱高炽彻底病倒后,北方战事不利,远征在外的皇帝也病倒,不久便去世了。去世前托梦给朱高炽,这一段情节也是非常感人。

但是却有人指出,在历史上的这场战役中,明军其实是取得了胜利,朱棣英雄迟暮,是在凯旋归来的途中去世的。而在电视剧中,却是永乐皇帝老年固执,不听劝阻,各种指挥失误导致明军伤亡惨重,还被偷了大营,自己也病倒了。
这种改编也被广为诟病,甚至被认为是抹黑了永乐皇帝。
改编真的是为了刻意抹黑?
我不这么看,就这场战争而论,电视剧是有它自己的侧重点,从而牺牲了永乐皇帝的战绩。
它刻画了爷孙三代人的患难见真情,朱棣英雄迟暮,战况不利,他首要考虑的是太子一家人的安全,朱高炽在后方京城,也时刻挂念着父亲和儿子,而朱瞻基面对爷爷和父亲双双病倒的现实,悲痛之下也尽了自己的努力,这总体上是一种亲情的体现,而战事不利则是一种感情基调的铺垫。
它需要一个相对紧张的局势,来体现人物之间的真挚感情。

在这个片段的弹幕和评论里,我主要看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敬佩、缅怀永乐皇帝的;一种是吐槽电视剧抹黑永乐皇帝的。
前者不一定了解真实的历史,但他们通过电视剧感受到了老皇帝的人格魅力;后者了解真实历史,他们指责电视剧的胡乱篡改。
唯独没有看到因为这部剧而对永乐皇帝产生反感的。
大部分人看到这个片段,对于朱棣的想法,并不过多地在乎他老年固执导致战况失利,而是对他感到无尽的同情、敬佩和不舍。
朱棣临死前有一个情节,就是他托梦给太子,两人推心置腹,回忆从前,老皇帝还拉着儿子起来要带他去登基,这一段处理得非常好。

我们看到这一段,只会为之动容,为老皇帝感到惋惜,为父子亲情而感动。回想起之前指挥失误的剧情,更多的是会感叹英雄迟暮,年华易逝。
我是真的看不到有一点抹黑的意思。
电视剧不是历史
电视剧只是电视剧,就像小说只是小说,戏曲只是戏曲。《三国演义》诸葛亮三气周瑜,是不是抹黑了后者?《西游记》的唐僧窝囊无用,是不是抹黑了玄奘法师?《大秦帝国》公子卬各种骚操作,是不是抹黑了这位战国名将?
如果按照《大明风华》“刻意抹黑”的思路,那么这些作品都得被打下神坛。
但是我们依然认为这都是优秀的作品,是为什么?

因为评价这类改编作品的好坏与是否尊重历史无关,而是与作品的质量有关。古装剧、历史剧的剧情修改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关键是它改得好不好。我们吐槽一部作品,应该是因为它的剧情、演员、音乐,而不是因为它是否符合历史。要求影视剧、小说、戏曲符合历史,那恐怕绝大部分连及格分都没有。
如果《大明风华》的差评是因为它的剧情,那我们尚可具体讨论,但我看到的大部分差评,居然是因为它不能完全符合历史,这就很强人所难了。
请收起你的刻薄
《大明风华》剧情和演员的演技都比较过关,战争场面也是实景拍摄,真马上阵,很多大场面非常壮观,足见剧组的用心。
导演张挺在近期谈论拍摄理念时表示:
明王朝在早期的时候,是一个非常为中华民族提气的时代。这个时代有昂扬的历史精神。包括诸如郑和下西洋等,是非常张扬的,折射出一种地理精神、一种大冒险时代的精神。

导演对外表态是这样,而从电视剧上看,我们也足以看出对明朝初期的盛况体现得非常好,郑和下西洋的波澜壮阔,明军出征的威武场面,都着实令人感到激情澎湃。虽然作为一部后宫剧,不可避免地有不少恋爱剧情,但总体上来看还是更多地刻画了大明盛世。

在我看来,《大明风华》是一部难得的好剧,里面的大部分角色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和剧情的恰当处理,都体现了各自的人格魅力,圈粉无数。相反几乎没有哪个人物被观众反感,所谓“刻意抹黑”更是不存在,请某些人收起你的刻薄,别整天守着几分米见方的键盘,无事生非,指点江山,义愤填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