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三不管

“南市”這個名字的由來,是相對於北門外的商業中心而言。1898年日本人在天津開闢租界地。1900年八國聯軍攻破天津城,日本人強佔東南城根到南門一帶的大窪地,開設煙館、賭場、青樓、遊藝場所,想把這片地方併入日租界,但因其他七國反對,只得作罷。不過這片窪地已熱鬧起來,便被稱爲“南市”。

南市最早的消費場所是大樂戲院(後改爲開明影院),常演河北梆子;還有一座永和茶樓,不演節目,只賣清茶。附近有一片堆滿垃圾的曠場,許多貧苦小販在這做小生意,一些流散藝人在此撂地,慢慢建成了東興市場。油、瓦、木等各行業的人在這守着找活幹,臨近居民也借東興市場的條件,搭起棚帳,開設書場,有西河大鼓、評書、墜子等表演,多是長篇書目。

這裏處於日租界、法租界、天津縣三方交界,地痞橫行,流氓霸道,常常發生案件糾紛,但是天津縣推諉不管,照會日、法領事,他們都回復說:南市並未劃入他們的租界裏,也不能管。所以人們稱南市爲“三不管”。

天津南市

末代皇帝溥儀的老丈人榮源辦了榮業公司、大軍閥李純辦了東興公司,在南市開發房地產,營建門面房,招徠商戶。短短几年過後,南市一隅之地,麇集了金(算命)、評(說書)、彩(戲法)、掛(練把式)、賣野藥等江湖生意人。更有二十多家飯館、十多家戲園影劇院,有大中時報、天津午報、白話晨報等十二家報館,賣服裝、鞋帽、糕點、果品的,開百貨店、小人書書店的商販更多。

這裏白天市聲鼎沸,入夜燈紅酒綠。每天有上千名藝人在戲院茶園唱戲、敲鑼、打鼓、拉胡琴、說書。舊時南市的園子,是流氓、國民黨傷兵軍官和黑旗隊的天下,動不動就打起混架來,掀桌子飛板凳,動刀亂砍,人們四散奔逃。藝人們十分不容易,但好歹能掙到錢,喫上飯。

東興市場有許多里弄街巷,兩旁一間間掛着門簾的小平房,屋內一排排簡陋的長條凳子,站着、坐着許多錦衣緞袍、濃妝豔抹的歌女,在燈光下唱曲。她們從中午12點就點起燈,開始唱,一直唱到午夜,每唱兩三段就到觀衆中去收錢,如果有客人點唱,額外給錢。屋角桌子上擱着幾個小包袱,裏面有饅頭,有大餅,有的帶了一碗菜,家住得遠的歌女,餓了就喫這些。清唱的歌女主要是靠份子與包銀以外的收入,比如某老闆捧一個歌女,點她幾個曲子,付一筆錢,有時還會送她衣料、化妝品。

南市東興市場

東興市場有兩位善演中國戲法的老藝人,于德海和馮書田,最拿手的一套把戲是“十九件”。穿一件又肥又大的長袍,兩手空空,接二連三變出許多盛着水的大碗、小碗和盛着水果的盤子,最後數一數,一共十九件。馮書田從18歲在南市變戲法,每天趕了這場上那場,十天掙的錢不夠四天喫,不得不在空場時擺糖攤兒維持生活。

久在東興市場的張鈞衡,幹過二十多年算命生意。他在哈爾濱向一個叫劉懶佛的算命先生學這門生意,劉懶佛說:“你知道算卦的是幹什麼的嗎?”然後寫了“棍騙”兩個字,解釋說:“騙就是騙人,棍就是光棍,騙了人還落個光棍,人家還得稱咱先生,尊敬咱,情願給咱錢。”

這些算命先生一般用先寫字、後問話的辦法。先在紙上寫“父母雙雙不能克去一位”,問買卦的人“父母都在嗎”?對方如果說“都在”,他就拿出那張紙說,“你看,你是父母雙雙,不能克去一位,果然兩位都在”。如果對方說父母不全,他就說,“你父母雙雙不能,克去了一位”。如果對方說父母都不在了,他就說,“你是父母雙雙,不能克去一位,一定是兩位都克去了”。這種玩藝兒只能欺騙少數不識字的人。

如果這位算卦先生是盲人,那他只能用耳朵聽,所以話不能說得太死。比方說給一個家庭婦女算卦,就說:“看你的八字,你應該是居長,可是——上面有姐姐?!”如果對方說自己是大姐,那“居長”就說對了,下半句只是隨便一問;如果對方說是行二,那就解釋爲:“你命裏是大姐的命,但實際上你上面有姐姐。”反正就是兩頭堵。

天津南市

有不少地痞流氓終日在南市遊蕩,聚衆生事,打架鬥毆,藝人常受地痞、流氓的敲詐、勒索。大混混兒袁文會就不用說了,東興市場萬福茶社經理陳文光,外號“小刀子陳五”,是袁文會的狗腿子,勾結日寇騙賣壯丁,販毒,任意砸毀戲院子,霸佔女演員,壞事沒少幹。振興茶社經理張李氏、宏開茶社經理回紹亭、新星球社經理李文元等,也都是這個行業裏的惡棍。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下的東興市場反而變本加厲,有些書場改成專說相聲和演唱時調。在相聲中,有些雖是傳統節目,但演員專以淫詞穢調、罵大街爲主,還有專說賭博、色情,專說鬼的節目。在時調場,演唱的多是時調、靠山調、鴛鴦調,以女演員爲主,還有一個男的,滿臉塗粉,頭上戴“大梁子”,一邊一個女的,打扮得極妖豔,以一些色情詞句挑逗,不然就是罵大街,不堪入耳、形象醜惡。

江湖藝人

50年代,舊社會的演出並沒有馬上取締,東興市場還出現了兩個專門唱“流行歌曲”的歌樂團,一個叫“紅星”,一個叫“羣星”,所唱的歌曲,十之八九是舊時代流行的靡靡之音。但書場茶社門前已掛上“軍警不準入內”的牌子。

之後,經過耐心教育,藝人覺悟有所提高,逐步放棄了那些荒誕的書目,換了《鐵道游擊隊》《新兒女英雄傳》等革命小說,以及《三國》《水滸》《楊家將》等傳統書目,相聲場、時調場也停止了色情演唱,有些藝人還學着創作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

1956年成立國營劇團,藝人們成了國營劇團的演員,評定工資,享受勞保待遇。拆除了一些破舊不堪的書場茶社,興建、擴建了一批小型劇場,增添了設備,改變了原來的衛生條件。東興市場的書場茶社面貌大大改觀。(文:何玉新)

90年代末的南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