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紅週刊 本刊記者 何豔

外資對於A股投資行爲與定價模式已經在發生重要影響。並且,外資已成爲A股行業輪動的新驅動,尤其在消費股走勢上。其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中國“核心資產”的定價。

外資加速進場,A股相繼被納入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三大指數。從持股情況看,外資與境內公募基金持有A股的市值差額持續縮小,今年大熱的“核心資產”中,外資的身影非常清晰。在外資持續流入下,中國“核心資產”的定價將會如何變化?與美股市場相比,A股的“核心資產”又有何不同?今年表現強勢的消費、科技類公司在2020年又會如何演繹?

本期《紅週刊》特邀請上投摩根國際業務投資總監張淑婉對此進行解讀。張淑婉認爲,外資已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核心資產”的定價,外資的審美偏好逐漸爲國內市場所研究和模仿。此外,伴隨着互聯互通機制的成熟化,陸股通對QFII的替代已成趨勢。張淑婉判斷,從市場節奏上看,2020年上半年應從科技股中找機會,下半年則有望再次切換至價值股,而消費股始終是市場最關注的板塊。

中長線資金攜手外資佈局

“核心資產”成爲最重要配置方向

《紅週刊》:國內的金融開放一直在持續推進,比如放開外資券商、銀行准入限制等。這些政策的放開對A股市場會產生什麼影響?

張淑婉:在過去幾年外資持續流入之下,外資已經成爲影響市場行情走勢的重要變量之一,而外資的審美偏好也逐漸爲國內市場所研究和模仿,伴隨着國內市場機構化的進程,將一起推動A股市場走向價值化。

《紅週刊》:取消RQFII、QFII的投資額度限制,會不會加速外資通過上述兩個通道流入?

張淑婉:取消RQFII、QFII的投資額度限制,整體來看可能影響並不大。一方面,從當前RQFII、QFII的投資額度使用情況來看,還遠遠沒有達到其上限。另一方面,截至3季度末,陸股通持股規模已接近QFII/RQFII的兩倍,在互聯互通機制的逐步成熟下,陸股通對QFII的替代已成趨勢。

《紅週刊》:基金公司統計數據顯示,外資和境內公募基金持有A股的市值差額在今年上半年進一步縮小,截至三季度,兩者僅相差3454億元。業內認爲,外資正在掌控中國“核心資產”的定價權,您怎麼看?

張淑婉:這種觀點並不完全準確。首先,外資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影響了中國“核心資產”定價。作爲過去幾年市場重要的邊際增量,從過去三年市場運行特徵來看,外資對於A股投資行爲與定價模式已經在發生重要影響。並且,外資已成爲A股行業輪動的新驅動,尤其表現在對消費股走勢的影響上。2017年至今,北上資金持股佔A股總流通市值比從0.6%一路提升至1.99%,而在部分消費板塊上,北上持股佔比甚至已經接近10%。大消費是北上資金最爲偏愛的板塊,其行業漲跌與外資持倉的相關性非常明顯。

更重要的,A股投資者結構也正在發生系統性轉變。除了外資,國內各路中長線資金也在向“核心資產”聚攏。監管層明確強調爲資本市場引入中長期資金。未來公募“抱團”趨勢延續,而社保養老、保險資金、銀行理財都將成爲A股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核心資產”將成爲資金配置的集中方向。各路中長線資金與外資的攜手,將讓我們迎來一個從散戶到機構、從交易到配置的大時代。

科技賦能機會凸顯

消費投資確定性仍最強

《紅週刊》:十年美股牛市,其“核心資產”爲科技股,而A股市場的“核心資產”近兩年卻傾向於消費股,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張淑婉:美股長牛的關鍵在於:(1)價值化投資帶來的低估值波動;(2)經濟長期保持較高增速增長;(3)大量回購對EPS增長的推動以及對EPS回落的平抑。這其中,經濟持續增長、業績長期向上是牛市的根本,科技類公司代表經濟高速增長的方向,成爲推動牛市重要力量,而價值化的投資風格、根深蒂固的分紅回購文化則是市場穩定長牛的保證。而更重要·的是,美股市場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以機構投資者佔據主導、由長久期的配置型資金爲主體構成的市場格局。

而A股市場“核心資產”傾向於消費股,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各行業龍頭中,多數科技龍頭並未在A股上市、金融週期龍頭多數在AH兩地上市、消費龍頭則基本只在A股上市。事實上,已上市前10大科技公司中,僅有兩家在A股上市,而消費板塊中市值前20的上市公司,卻有16家公司在A股上市,且前10大全部在A股。在這種現象的背後,主要是因爲國內監管限制且資本市場發展仍未成熟,衆多科技龍頭未在A股上市,而選擇了其他市場。

《紅週刊》:今年11月,MSCI會把指數中的所有中國大盤A股納入因子從15%增加至20%,同時將中國中盤A股以20%的納入因子納入MSCI 指數。就A股中盤股來看,電子、計算機等科技股明顯偏多,這是否意味着外資會超配A股科技股?

張淑婉:根據目前披露的MSCI納入A股中盤股及大盤股名單,大盤股與中盤股行業分佈情況存在顯著差異,大盤股名單公司主要分佈於非銀、食飲、醫藥、地產和家電;而中盤股標的主要分佈於醫藥、計算機、電子、化工和食飲。即從板塊分佈來看,大盤股主要集中於金融地產和大消費行業,中盤股則給予計算機、電子等成長類行業更多側重。

根據測算,外資中約有20%左右爲被動性力量,這意味着本次擴容所有中盤股均有望受益,也包括中盤股中的科技股。而同時,對於80%的主動型資金,參照此前外資的選股偏好,中盤股中滿足ROE高、現金流好且業績平穩、景氣成長度高的科技細分子行業龍頭有望受到外資的超配。

《紅週刊》: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投資者又該如何在科技股和消費股中佈局?

張淑婉:當前,科技、新興產業作爲國家重點發展的方向,已開始在國內經濟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勢必會成爲推動A股市場長牛的重要力量。屆於此,立足於中國經濟轉型、科技賦能的背景,看好先進製造業、TMT領域的“核心資產”。在投資上,明年上半年,隨着通脹高點過去,政策寬鬆空間打開,彈性更強的科技股有望率先受益。而至於消費股,從短期看,消費股雖然性價比已經不算高,但若立足於我國內需增長和人口結構變化的長期趨勢來看,消費仍是確定性最大的方向。因此,2020年在上半年從科技股中找過機會後,下半年有望再次切向價值股,而消費股仍是市場最關注的板塊。

港股市場的“核心資產”是金融、資訊科技和地產建築業

《紅週刊》:您管理的上投摩根香港精選港股通混合基金在2019年三季度時,佔基金資產淨值比例最高的行業爲消費品非必需品,如此配置的邏輯是什麼?

張淑婉:之所以持有較多可選消費股,主要因爲我們看好港股裏這些品種相較於A股的差異性。包括港股運動相關的個股,如運動品牌服裝,也包括汽車等,相對A股而言較稀缺。同時,我們持續偏好消費板塊,主要因爲我們認爲即使是在宏觀經濟、外部環境較差的情況下,消費都是相對錶現較優的,比較穩定的。

《紅週刊》:除消費股外,還有不少科技股入選了您的基金股票池。

張淑婉:科技類板塊屬於較大的板塊,同時,科技類屬於成長板塊,一旦我們看到有些不錯的機會的時候,比如手機相關零部件、Internet相關網絡股,通常都會進行配置。

《紅週刊》:對於港股市場,您覺得“核心資產”涉及哪類品種?

張淑婉:基於外資全球配置的角度出發,可以認爲外資傾向於配置各市場的“核心資產”。從外資持倉佔行業總市值比重來看,港股的能源、資訊科技業等行業最受外資青睞。從外資本身持倉結構來看,金融業、資訊科技業和地產建築業佔比較高。其中國內銀行、保險龍頭,國內地產建築業龍頭最受外資青睞。

對比同板塊國際龍頭,整體上港股“核心資產”在估值上仍存在明顯的折價。特別是在金融業等領域,在經歷此前人民幣貶值和香港社會局勢的衝擊之後,當前估值已存在較大幅度的低估,性價比較高。

《紅週刊》:同屬中國市場,外資在投資過程中又是如何看待A股和港股的定價和估值情況的?

張淑婉:對於A股和港股的定價和估值。一方面,A股長期較港股存在一定溢價。原因是港股投資者以國際配置型資金爲主,本身的交易活躍度較低,從而導致港股出現流動性折價。與此同時,由於配置型力量佔據主導,導致港股更看重企業盈利、厭惡不確定性,傾向於在業績確定落地後股價再作出明顯的反應。

另一方面,港股定價在很大程度上受人民幣匯率影響,這主要是由於港股基本面是中國經濟和企業經營狀況,本身由人民幣計價。但對於港股投資者,大多由美元計價。因此,在人民幣匯率大幅貶值時,港股通常會出現下跌壓力。反之亦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