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與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密切相關,近80~90%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症狀出現後4~6小時內行冠脈造影,表現爲血栓性閉塞。冠狀動脈血栓抽吸術主要針對急性冠脈綜合徵(ACS)患者冠狀動脈內含有大量血栓的情況,也是ACS高血栓負荷患者目前的一個研究熱點。

一 冠脈內血栓治療進展

2012年TASTE研究納入7244例STEMI 患者,隨機分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組或PCI+血栓抽吸組。隨訪30天的研究結果表明,PCI 組、PCI+血栓抽吸組死亡率分別是3.0%、2.8%(HR 0.94,95%CI 0.72~1.22,P=0.63)。即使是對高風險羣體,如吸菸、糖尿病或有大量血栓患者來說,兩組患者的存活率也沒有差異。

2015年TOTAL研究納入10063例STEMI患者,隨機分入血栓抽吸組(n=5033)或直接PCI組(n=5030),主要終點是心血管死亡、卒中或心力衰竭。結果顯示,血栓抽吸組、直接PCI組180天的主要終點發生率無差異(6.9% vs. 7.0%,P=0.86),而血栓抽吸組30天的腦卒中發生率顯著高於直接PCI組(0.7% vs. 0.3,P=0.015),180天的腦卒中發生率也較高(1.0% vs. 0.5%,P=0.02)。

基於以上研究,2018年ESC/EACT指南不推薦STEMI患者行血栓抽吸(IIIA)。

二 冠脈血栓是否抽吸,該如何抉擇?

2017年我國冠狀動脈血栓抽吸臨牀應用專家共識提出,根據血栓負荷的最大線性尺寸,對TIMI 血栓分級(TTG)如下。

0級:無血栓影;1級:可疑血栓;模糊、雲霧影、病變輪廓不規則或閉塞部位突出管腔呈平滑新月影;2級:確定的血栓影像,長度小於血管內徑的1/2;3級:確定的血栓,長度在1/2~2倍血管內徑之間;4級:確定的血栓,長度大於2倍血管內徑;5級:血栓形成導致完全閉塞。根據以上專家共識,冠脈造影顯示冠脈閉塞相關血管有下列特徵之一,即提示高血栓負荷。

• 閉塞近端血栓堆積,超過內徑3倍以上的長條形血栓;

• 冠脈閉塞相關血管的參照管腔內徑>4.0 mm;

• 閉塞近端有>5 mm的長條形血栓;

• 閉塞近端血管沒有逐漸變細的管腔,截斷樣或齊頭閉塞;

• 閉塞近端存在漂浮的血栓;

• 閉塞遠端造影劑滯留等。

血栓抽吸的臨牀應用建議

STEMI 患者直接PCI 時不推薦常規血栓抽吸。但對於血栓負荷較重、TIMI 血流0~1級、血管直徑或供血範圍較大、支架內血栓以及含有大量新鮮血栓的靜脈橋血管病變患者,應用血栓抽吸可能獲益。反覆手動抽吸無效的患者,可以考慮改用機械血栓抽吸。

不推薦血栓抽吸的患者包括:抽吸裝置需要通過無保護左主幹病變(狹窄超過管腔直徑50%以上)、抽吸裝置需穿過原有支架網眼才能達到血栓抽吸部位、陳舊性或機化的血栓、嚴重凝血功能異常者,如血液病導致的高凝狀態等。

對於急性心梗後未行直接PCI的患者,擇期PCI時使用血栓抽吸能否獲益,尚無明確證據。

三 高血栓負荷的處理策略

1. 評估流程

ACS高血栓負荷患者是否行冠脈血栓抽吸的評估流程,如下圖所示。

圖1. ACS高血栓負荷患者冠脈血栓抽吸評估流程。

2. 抽吸次數與時間

一般將導管從病變近端至遠端、再由遠端至近端移動並抽吸定義爲一次抽吸。單次抽吸時間不宜過短,在回血變緩的病變部位應延長抽吸時間;部分患者經單次抽吸即可恢復TIMI 血流3級,血栓負荷明顯減輕。

若抽吸後,血栓負荷仍較重或TIMI 血流0~2級,應多考慮多次抽吸。但抽吸總次數不宜過多,操作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回抽總血量不超過200 ml爲宜,以免造成患者失血過多。

3. 抽吸終點

出現以下情況應考慮終止血栓抽吸:抽吸後血栓負荷明顯減輕,血流達到TIMI 2~3級;反覆抽吸效果仍不理想,殘餘大量血栓負荷;操作時間過長或回抽血量較多。

4. 手動血栓抽吸的併發症

手動抽吸過程中出現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常見於血管閉塞或痙攣、血管再通導致再灌注損傷。無論哪種情況,應及時撤出抽吸導管並進行相應的處理。血栓抽吸回撤過程中栓子脫落可導致非梗死相關動脈栓塞或腦栓塞。

5. 預防措施

• 抽吸導管撤出體外前保持負壓;

• 保持抽吸導管和指引管的同軸性;

• 抽吸導管撤出後,回吸指引管內的血液避免出現氣體或血栓栓塞;

• 使用更大內腔的抽吸導管。

四 小結

• ACS患者血栓抽吸與否,爭議仍將繼續;

• ACS高血栓負荷患者,近期和遠期預後可能與抽吸效果有關;

• PCI術中是否行血栓抽吸由術者決定,可參照我國專家共識;

• 目前血栓抽吸器械和技術尚不完善,改良器械有助於改善抽吸效果,需要進一步開展新型血栓抽吸導管的臨牀研究。

來源

韓戰營. 急性冠脈高血栓負荷的處理策略. 長城會201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