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历史上太湖作为苏浙的界湖为两省所共有,并且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但是后来为了方便管理,太湖基本上全部划归江苏管辖,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只有很窄的一缕水面,这让因太湖而得名的湖州有些尴尬了。至于何时改名为太湖,却没有具体的时间,只知道太湖得名和历史上著名的泰伯奔吴故事有关。

大家都知道,我国有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其中排行第三位的太湖位于我国东南部的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处、长江珠三角的南部。太湖风景很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美誉。
太湖西依宜兴,北临无锡,东接苏州,南濒浙江湖州,面积约2428平方千米,湖岸线横跨两省,长约400公里。历史上的太湖要比现在大得多,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水域范围逐渐发生变化。太湖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其西面宜溧山地的荆溪和西南面天目山的苕溪,后来有了引江济太工程,长江水也成为其水源之一。 关于太湖的形成,有不下七八种说法,比较著名的有泻湖说、河流淤塞说、火山喷发说等等,另外最让人感兴趣的是陨击说,因为太湖的形状很像陨石从东北方向撞击地球形成的。各种说法都有支持观点的相关证据,因此太湖的真正成因并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
太湖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古代有九州九泽之说,九泽指云梦泽(洞庭湖)、孟潴泽、大陆泽、雷泽、大野泽、彭蠡泽、菏泽、荥泽、震泽。震泽能成为九泽之一,可见其水域面积相当大的,就如今天一样,在国内淡水湖里面排名居前。相传大禹曾在太湖一带治理水患,《尚书·禹贡》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在夏朝的时候,太湖还是叫震泽,但是周朝时改名为具区,这在明代朱右的《震泽赋》中有提到:“夏名震泽,周曰具区……”现在无锡市滨湖区还有一条路叫具区路。至于何时改名为太湖,却没有具体的时间,只知道太湖得名和历史上著名的泰伯奔吴故事有关。
商朝末期,西岐的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周文王姬昌的祖父)生有三子:泰伯(亦作“太伯”)、仲雍、季历。周太王喜欢孙子姬昌(季历之子),欲传位给季历。泰伯、仲雍为避让而出逃江南,当时南方还未开发,比较落后,被称为蛮夷之地。泰伯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耕作技术,深受人们爱戴,被拥为首领,建立“勾吴”国,即后来吴国的前身。都城位于今无锡梅里一带太湖边上,称太伯邑,太湖也因此而得名。也有人认为,其实没那么复杂,古代“太”就是大的意思,太湖就是大湖,说明太湖很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太湖的存在不但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更是早早地使得太湖平原成为鱼米之乡。在农耕为主的古代,以太湖流域为代表的江南便赚足了风头,唐宋时太湖流域就成为当时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地和粮袋子,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并不是单单为了下苏杭游山玩水的,主要还是需要将江南的财货物资通过水路运到北方。如今太湖周围仍然是国内经济最发达的一批城市,如上海、有苏南三驾马车之称的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浙江湖州、嘉兴等。

不过,历史上太湖作为苏浙的界湖为两省所共有,并且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但是后来为了方便管理,太湖基本上全部划归江苏管辖,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只有很窄的一缕水面,这让因太湖而得名的湖州有些尴尬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