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4小時直播地球、宇航員太空授課、每年4次載人飛行……國際空間站常態化運營已經成爲美俄等航天強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什麼時候我國也能有這麼一個大傢伙每天能從遙遠太空給我們帶來驚喜。

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出艙行走

由於衆所周知的種種原因,上世紀90年代所謂的“國際空間站”拒絕我方加入,正所謂昔日你對我愛答不理,如今我讓你高攀不起。

27年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上馬,此後我們陸續發射了5艘無人飛船、6艘載人飛船、兩個空間實驗室、一艘貨運飛船,突破了載人天地往返飛行、多人多天、太空出艙行走、航天員中期駐留、航天器交會對接、在軌燃料補加等一系列門檻技術,爲建設大型空間站奠定了堅實基礎。

天宮二號受控離軌再入大氣層

隨着今年7月19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受控離軌再入大氣層,標誌着我國正式迎來空間站時代,今年航天戰線已經全線轉入備戰天宮空間站工作。

根據任務規劃天宮空間站工程共分3大階段實施,分別是關鍵技術驗證、建造、運營,其中關鍵技術驗證與建造階段共計安排12次發射任務,長征五號B型運載火箭、天和號核心艙、夢天號實驗艙、問天號實驗艙、神舟載人飛船、天舟貨運飛船是發射任務的主要載荷。

天和號核心艙

本月7日中國空間站運營階段實施方案論證工作啓動部署會召開,運營階段神舟載人飛船將承擔航天員天地往返任務,天舟貨運飛船提供物資補給、燃料補加等貨物上行任務。

載人爲建站,建站爲應用,早在921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伊始我們就確立了建造空間站的終極目標,天宮空間站方案設計可謂是三易其稿:

最初僅計劃發射一個20噸級核心艙,這個單一艙室結構配合神舟載人飛船與貨運飛船組成空間站設施;

早期三艙結構天宮空間站

後來隨着經濟快速發展,20噸級空間站顯然無法滿足需要,天宮也因此從單一艙室結構轉變爲三艙結構,由3個20噸級艙體構成;

再後來我國綜合國力躍居世界第二,天宮設計方案再次出現重大變化,此次變化之後就構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宮空間站。

最終定案的天宮空間站

最終定案的天宮空間站相較於前次方案,雖然主體結構同樣是三艙結構,但卻是一個極具開創性意義的設計方案。

首先是將巡天光學艙與空間站主體分離,取而代之的是20噸級夢天號實驗艙,而巡天光學艙將與空間站共軌運行,也就是說天宮空間站實質上已經形成4艙結構。運營期間巡天光學艙將與天宮空間站適時擇機對接,可以在軌燃料補加或者維修升級。

巡天光學艙

此前我國一直對外宣傳天宮空間站是60噸級規模,而這與事實並不相符,4個20噸級艙體結構加上神舟載人飛船、天舟貨運飛船,天宮空間站早已達到百噸級規模。本月中旬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院士在廣州召開的高峯論壇中明確指出我國天宮空間站近期規模爲100噸,這是官方宣傳口徑時隔近十年首次改口。

天宮空間站還將再發射3個實驗艙

周建平總師的表態中還有一個關鍵詞“近期規模”,也就是說還有一個遠期規模,天宮空間站預留有拓展任務接口,理論上可以連續對接多個大型空間站艙體結構。此次高峯論壇也披露了天宮空間站下一步拓展任務,我們計劃再發射3個20噸級實驗艙,將天宮空間站從100噸提升至180噸級規模,三艙結構擴容至六艙結構,這可以看作是天宮的又一次方案變更。

砷化鎵柔性太陽能電池翼

天宮空間站基於中國航天掌握的一系列新技術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方案修改,太陽能電池翼改用光電轉換效率超過30%的砷化鎵柔性太陽能電池翼,單位供電效率遠遠超越了400噸級的國際空間站,同時優化艙內結構設計,搭載了23個科研機櫃,與國際空間站不相上下。

百噸級規模的天宮就已經可以與400噸級國際空間站旗鼓相當,升級爲180噸之後綜合科研能力將實現對國際空間站的徹底反超。

天宮空間站使用壽命超過10年

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天宮空間站也將成爲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基基礎設施,在拓展任務中意大利正在與我國洽談合建20噸級實驗艙項目,今年6月12日我國與聯合國外空司聯合公佈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入選天宮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一座全新的國際空間站將從東方中國冉冉升起。

不同於現階段國際空間站涇渭分明的合作機制,我國天宮創造性地發明了我方主導多方受益的高效合作模式,我們提供平臺,然後通過完全由我方主導的遴選機制選擇科研項目,產生的科研數據必須向我方共享,沒有達到要求的科研項目我們可以直接拒絕,比如在第一批合作項目中就拒絕了來自美國的項目。

天宮空間站停泊口對接試驗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發展成就不僅外國人百思不得其解,即便是我們自己也很難想象會有今天,綜合國力躍升幅度之大超出了太多人的想象。十幾年前究竟要不要造航母是炙手可熱的話題,如今雙航母戰鬥羣已經初具雛形,十年前我們不會想到第四代戰鬥機殲-20會以如此之快的速度首飛,如今已列裝成軍,天宮空間站方案變遷也是一樣的邏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