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人文视角
编辑 九歌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正式开始。由于这场战争日本早已蓄谋已久,而中国是仓促应战,最终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1895年4月17日,中日之间签订了《马关条约》。
在研究甲午海战这段历史时,着实令人愤慨。这场战争是怎么引起来的,其中原因可以追溯到10年前的一份条约。
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当时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这时朝鲜被迫向宗主国清朝请求支援,而这时日本也趁机向朝鲜派兵,就这样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拉开了。
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可以追溯到唐朝,尤其是到了明清两朝,中国和朝鲜的关系更是密切,基本上朝鲜每年都会派使臣前来朝贡。但是为什么1894年东林党起义时,日本可以擅自向朝鲜派兵。
其实早在1885年的一份条约就已经为十年后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1882年,朝鲜本土爆发了朝鲜开化党主导的“甲申政变”,这时日本驻军自称应国王求助而介入政变、援助开化党,但两天后就被驻朝清军镇压,开化党人逃亡日本。
当甲申政变消息传回日本后,日本国内群情激愤,大多人认为应该向中国和朝鲜开战。在这种情况之下,中日之间对从朝鲜撤军展开了谈判。
其实当时日本并不具备向清朝开战的条件,在谈判时,虽然伊藤博文和井上的坚持,更重要的是日本本身羽翼未丰,在当时不具有与清朝决战的实力,而且财政困难、通货膨胀,也难以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
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清朝正深陷中法战争中,法军占领了基隆,很明显法军的目的是台澎地区,这是日本不想看到的。原本清朝当时是占据上风的,而日本在这时明显处于劣势。
但是原本这次清朝占据上风的谈判,却因为李鸿章的疏忽大意,以及得意忘形,而给了日本为日后发动甲午战争最好的一个契机。
据史料记载,在伊藤博文来华谈判之前,他的上司井上馨对伊藤下达的训令中明确了两点,一、惩办甲申政变期间的清军将领;二、撤退驻扎朝鲜之清军,并补充说对于第一项任务,要求对清军将领最低限处分是罢职,对于第二项任务,驻朝日军也可相应地撤退。
伊藤博文却是一个笑面虎,来到中国后,在和李鸿章谈判时,前前后后三次谈判,双方都是唇枪舌剑。当然这时李鸿章肯定是占据上风的,而伊藤博文也是有点屈服的。
李鸿章在和伊藤博文谈到从朝鲜撤军时,这时主动权牢牢握在李鸿章手上,谈判相当顺利,但是李鸿章反而显得有些得意忘形,口无遮拦,竟然说什么“我知贵国现无侵占朝鲜之意,嗣后若日本有此事,中国必派兵争战;若中国有侵占朝鲜之事,日本亦可派兵争战;若他国有侵占朝鲜之事,中、日两国皆当派兵救护。缘朝鲜关系我两国紧要藩篱,不得不加顾虑。目前无事,姑议撤兵可耳”。
等到李鸿章一说出这句话时,伊藤博文立马就附和,并说道:“中堂所论光明正大,极有远见,与我意相同,当谨识勿忘。”很明显这是李鸿章外交上的重大失误,无疑为10年后的甲午海战埋下了伏笔。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之间谈得差不多后,便在1885年4月18日下午3时,双方在水师营务处签署了《天津会议专条》。殊不知这次谈判结束后,伊藤博文回日本途中,在船中赋汉诗一绝:“解纷不用千戈力,谈笑之间又缔盟。离里归舟风浪静,载将春色入京城。”
原本这次谈判,清朝是占据上风的,但是李鸿章的疏忽,这份条约成为日本发动甲午海战的合法文件。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人文视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