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似乎忘記了,中國汽車品牌在“產品製造”上並沒有完全具備與外資品牌分庭抗禮的能力,甚至在每一臺汽車被生產出來的第一現場,都還沒有形成對汽車這一職業的正確認知。在被各種聲音左右的中國汽車市場中,怎麼實現品牌向上和製造實力的相對等,不僅需要車企堅定信心,更要企業帶動社會發展。

任正非在斯圖加特:這裏有中國汽車落後的祕密

每每談到中國汽車的時候,我們習慣將弘揚國貨的口號掛在嘴邊,但身體永遠拒絕不了內心的真實想法。

個體消費反饋到市場,就是被稱爲“國貨之光”的李寧跟安踏、361度、特步四家聯起手來,也只能拿到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但耐克和阿迪達斯卻能輕輕鬆鬆搶去中國一半市場。

在汽車市場上,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份額同樣再次遇到增長“瓶頸”。據中汽協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裏,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840.7萬輛,同比下降15.8%,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9.2%,跌破40%紅線。

中國汽車問題出在哪?近期,華爲董事長任正非在談及實業與就業的關係時提到:“爲什麼德國汽車的質量好,跟德國比,我們的教育就是畫了畫圖,並沒有實踐,所以製造出來的汽車達不到德國車的質量水平。”

在他看來,人才體系與製造水平是正相關。中國汽車製造缺失的是什麼?對比德國汽車製造廠,任正非在採訪中談及這樣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去斯圖加特,正好趕上工學院一年級新生入學。他發現,入學的時候每個人發一個鐵塊,一幅齒輪圖紙,做什麼用呢?學校要求學生不能用機器,全部用銼刀把這個齒輪銼出來,然後安裝到變速器上,去路上測試,通過測試以後才能評分。

任正非在斯圖加特:這裏有中國汽車落後的祕密

“我們不能完全走精英教育,一定要開展多樣化職業技能培訓。”任正非談到自己的看法時說,“職業培訓沒有必要搞一兩千人一起學習的教學方式,師傅帶徒弟也是職業培訓,德國很多職業學校就二三十人,就是師傅帶徒弟,師傅收取的培訓費能夠養活一家人,並且徒弟也帶出來了。”

任正非講的這個德國汽車製造廠的例子,應該能夠給到中國汽車製造一些啓示:至少在初期培養汽車製造中堅人才時候,不應該只是紙上談兵。在他看來,實業需要的是多層次人才,有科學家、有專家、有工程師,也有技工、技師、工人等等。

任正非在斯圖加特:這裏有中國汽車落後的祕密

工信部部長苗圩也曾直言:“其實中國製造不像我們想象那麼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他明確指出,在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還處於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要成爲製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

從目前的在售產品來看,中國品牌汽車的產品價值正不斷逼近合資品牌,但爲何汽車製造水平仍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其實汽車只是龐大的製造產業其中的一個細分板塊,中國汽車業面臨的難題同樣是中國汽車製造面臨的問題,而影響製造水平的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研發能力,人才培養能力。

阻撓中國汽車進步的根本是什麼?近些年來,這個話題逐漸被營銷概念與流量數據所混淆,跟汽車製造有關的內容輸出日漸貧乏。我們似乎忘記了,中國汽車品牌在“產品製造”上並沒有完全具備與外資品牌分庭抗禮的能力,甚至在每一臺汽車被生產出來的第一現場,都還沒有形成對汽車這一職業的正確認知。

任正非在斯圖加特:這裏有中國汽車落後的祕密

那麼中國距離製造強國列席名單還有多遠?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需要在工業體系、製造工藝逐日完善的同時,不驕不躁,重點提升創新能力、研發能力、產業上下游延伸以及相應的教育生態。

在被各種聲音左右的中國汽車市場中,怎麼實現品牌向上和製造實力的相對等,不僅需要車企堅定信心,更要企業帶動社會發展。尤其是教育發展,需要爲企業提供多樣化的人才儲備,並利用自身優勢殺進全球製造業體系做好準備。

未來,隨着中國車企逐步探路全球化,中國汽車品牌完成技術、資本和人才的多重積累,中國汽車產業甩掉“落後”標籤將不再遙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