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所說的“隆中對”,指的是對天下局勢的分析,以及該採取的措施和將要達到的目標,當然,這種措施一般是有梟雄麾下的謀士提出來的,當年諸葛亮一份“隆中對”,被劉備驚爲天人,認爲天下謀士大約沒有比諸葛亮更聰明的了,然而,也不知是劉備不知道還是故意含糊,
其實早在諸葛亮之前,就有人提出過自己的“隆中對”,甚至,有的比諸葛亮還要高明,那麼,都是哪些人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都說出來做個比較了,好在天下這樣的謀士也不多,算上諸葛亮,也就三個人而已,這三個人,就有三份“隆中對”,只有一個人沒聽,結果,他就落了個身敗名裂的結局,“隆中對”就能有這麼厲害。
一:諸葛亮的隆中對
諸葛亮的“隆中對”出自大家耳熟能詳的三顧茅廬,說的是公元207年,即建安十二年,袁紹與曹操官渡大戰的時候,負責經營汝南並騷擾曹操後方的劉備,又不小心打了敗仗,沒有辦法,只好投靠自家親戚,荊州牧劉表,劉表很大方,給了他一個新野。
劉備在新野安頓下來後,就開始進行工作總結,這總結來總結去,覺得還是麾下缺少人才的緣故,於是呢,就在徐庶的介紹下,一而再,再而三的拜訪諸葛亮,諸葛亮終被劉備打動,遂答應他出山,諸葛亮的“隆中對”就產生在這種背景之下。
這份“隆中對”的要點在於,先佔據用武之地荊州,天府之國益州,有一席之地,而後以這兩塊地盤爲根據地,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與孫權聯合,一起夾擊曹操,以圖天下。
這是一份詳細的戰略規劃,特別將與孫權的聯合提到首要位置,劉備聽了諸葛亮的話,後來就當上了蜀漢的昭烈皇帝,從一個惶惶不可終日,兵不過數千,將不過關、張的喪家之犬最終當上皇帝,這份“隆中對”有多重要已經可想而知。
也就是這份“隆中對”劃定了劉備三分天下的格局,所以也被稱之爲“三分之策”。
二:魯肅的“隆中對”
諸葛亮是很聰明,但他的“隆中對”是首創還是有所借鑑,很難說,因爲早在諸葛亮接見劉備的十年之前,江東就有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魯肅,在與孫權第一次見面時,也提出了自己的“隆中對”,其中有些說法,基本上跟諸葛亮是不謀而合的。
這一年是公元197年,即建安二年,正是曹操跟宛城張繡過不去的時候,至於什麼呂布、劉表乃至於袁紹,他大約只能在夢裏邊踩着他們的腦袋出出氣,除此之外,還不敢有多大的想法。
就在這個時候呢,繼承父兄餘業,着力經營南方孫權,和魯肅見面了,是在周瑜的引薦下見面的,見面之後,孫權的說法跟劉備一模一樣,翻譯成白話就是:
“當今漢室如大廈即傾,四方紛亂不已,我繼承父兄創立的基業,企望建成齊桓、晉文那樣的功業。既然您惠顧於我,請問有何良策助我成功?”
唯一不同的是,他不是皇叔,所以不敢以匡扶漢室爲己任,只想當個平定天下的英雄,至尊有這樣的宏圖大志,魯肅當然很開心,一點沒擺架子,很直接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樣翻譯成白話就是:
“漢朝已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爲將軍考慮,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爲什麼呢?因爲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佔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
人家想當齊桓公、晉文公 ,魯肅說漢朝已不可復興,您還不如乘着亂世建立帝王之業,具體做法就是雄踞江東,再儘可能的剷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佔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以待天下之變。
諸葛亮是佔據荊州,進取益州,以成鼎足之勢,待天下之變;魯肅呢,雄踞江東,進取荊州,待天下之變。也是主張先成鼎足之勢,不過這裏沒提到聯合劉備。不是魯肅看不起他,實在是劉備這會兒還不算上什麼了不起的英雄,還沒放在人家眼裏。
這兩份“隆中對”,拋去一些表面上的內容,其實質很有點像,實在比不出高下,大致也就在伯仲之間,這樣的“隆中對”,劉備、孫權聽了,最後都成了帝王之業,那麼,最後一份呢,毫不客氣的說,他的水平不在諸葛亮之下,甚至還要高明些,然而結果呢。
三:沮授的“隆中對”
說起沮授,熟悉三國的都知道,這是袁紹手下一位非常聰明的謀士,其實際水平,是絕不在諸葛亮之下的。
他提出自己的“隆中對”,在公元191年,即初平二年,比魯肅還早6年,當時漢獻帝還在董卓手裏,袁紹剛剛嚇走膽小如鼠的韓馥,代替他佔據冀州,正在跟公孫瓚爭奪北方,而且還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時候。
這個時候呢,爲了自己的發展,袁紹就把沮授叫過來問了,開場白跟孫權一樣,想學齊桓公,匡扶漢室,當天下的霸主,大約是因爲“四世三公”的緣故,所以,他打出了匡扶漢室的招牌。
但沮授呢,看得比他更遠,主張袁紹別急着當什麼齊桓公,可以先平定北方四州,也就是幽州、冀州、幷州、青州,以“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衆,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什麼意思?
站穩腳跟,發展實力,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政治軍事實力都達到巔峯,天下誰還敢跟你作對,之後,乾點什麼事兒不方便呢。
從這個層面可以看出,沮授的建議,不僅僅是讓袁紹當個霸主啊,恐怕是在把他往帝王的道路上推,袁紹如果聽了沮授的話,估計以後也沒曹操什麼事兒,可惜的是,袁紹只聽了第一步,佔據四州之後便志得意滿,“挾天子以令諸侯”硬生生讓給曹操,讓自己在政治上出於被動地位,官渡之戰的時候,還是不聽沮授的話。
明明有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不老老實實跟曹操拼消耗,非要跟人家打什麼充滿了僥倖的決戰,結果,最後就大敗虧輸,身敗名裂了。
所以,三國有三份“隆中對”,有一個人沒聽,他就落了個身敗名裂的結局,擁有三國第一謀士,卻不曉得好好珍惜,實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