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锟(1862-1938),字仲珊,直系军阀首领。自1916年任直隶督军至1923年10月贿选中华民国总统,曹锟主要驻扎在保定,被称为“保定王”。中华民国第五任总统,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1862年,曹锟出生于天津大沽一个贫穷的造船工家庭。但其父为人要强,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他宁愿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们上学。因此,曹锟读过几年私塾 。


曹锟16岁时,为生计开始四处沿街卖布。虽历尽艰辛受尽屈辱,但生活依然没有改变。于是他暗下决心,立志从戎。20岁时入伍当兵,后在天津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任毅军哨官。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曹锟随部队赴朝作战,回国后投靠在袁世凯门下,任天津小站新建陆军右翼步队第一营帮带。曹锟生性憨厚,乐于助人,吃苦耐劳,不争利,不抢功,喜怒不形于色,人送外号“曹三傻子”。时间久了,这反而使曹锟声名在外,甚至袁世凯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加之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的拜把子兄弟曹克忠(天津人,曾任广东水师提督,认曹锟为族孙)的从中帮助,曹锟日益得到袁的器重,1907任北洋军第三镇统制官。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一面陈兵长江北岸,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一面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进行和平谈判,最后湖北军政府接受了和谈建议,南北双方停战。在内外压迫下,革命势力做出让步。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即举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不愿离开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老巢北京,授意曹锟纵兵哗变,焚掠北京内外城,为其制造拒绝南下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借口。同年北洋军改镇为师,曹锟任陆军第三师师长。1914年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1915年,被袁世凯授予“虎威将军”,再封一等伯。护国战争期间率军南下四川镇压。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系,曹在两系暗斗中,脚踩两只船。1916年任直隶督军,张勋复辟失败后兼直隶省长。孙中山护法运动期间,曹锟通电拥护段祺瑞并率兵南下。1919年冯国璋死后,曹锟被奉为直系首领。第二年,曹锟组成八省反段联盟,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直皖两军在京津地区开战,皖军大败,段祺瑞被迫辞职。直奉两系共掌北京政权,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随后就内阁总理人选问题导致双方翻脸,张作霖决意武力对付直系。


1922年,张作霖发动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失败,直系军阀独自控制了北京政权。曹锟首先逼迫大总统徐世昌退位,接着迎原任大总统黎元洪复职。之后对黎元洪进行一系列的恐吓威胁,直到黎元洪交出大总统印并签署辞职书。曹锟利用内政总长高凌霨和议长吴景濂以每票五千银元大肆收买或威胁国会议员,于1923年10月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被讥为 “猪仔总统”、“贿选总统”。曹锟在执掌北京政府期间,授意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人称“曹锟宪法”、“贿选宪法”。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正式颁行的宪法,完成了自1913年以来的民主制宪,并把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地方自治”要求写进了宪法。


1923年美国《时代》周刊刚刚创刊,报道了中国新当选的总统曹锟。由此曹锟成为这本时事杂志最早报道的中国人,但报道的内容很不光彩。《时代》周刊以《新总统》为题,文章写道:“直隶督军曹锟将军当选为总统……比应当选的最低票数多50票。有报道称,他赢得选举是靠贿赂议员,每人获赠5000大洋。”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的直系将领冯玉祥反戈倒直,发动北京政变,将曹锟软禁于中南海延庆楼,解散“猪仔国会”。直系垮台,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权。他们抬出皖系首领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实则在背后操纵。1926年,冯军将领不满段祺瑞与奉系勾结,发动驱段兵变,段祺瑞逃走,曹锟被释放。曾一度到开封投靠吴佩孚,此后,长期在天津英租界作寓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立誓宁肯喝稀粥,也不给日本人办事。1938年5月因病在天津病故。国民党政府有感于曹锟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于6月发布特别训令,予以表彰,并追授曹锟为陆军一级上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