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單李家人,聽說牛王去世,十里八鄉500多名鬥牛愛好者都趕來爲它送葬。按照慣例,退役的鬥牛大多會被賣掉或者宰殺,然而李家人捨不得牛王離開,就繼續好喫好喝養着。

曾經在農村生活過的人,一定能理解人與牛之間的感情。在物資匱乏、機器生產沒成爲主要趨勢的年代,一頭牛就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這樣的財富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如果牛去世了,對一家人來說絕對是巨大打擊。

神話故事《牛郎織女》裏,牛郎養的牛就是忠誠付出、不求回報的形象。到了現代社會,大部分地區不再依賴牛耕了,但民間還有另一種形式的活動需要牛,這就是鬥牛比賽。可能很多人只熟悉西班牙鬥牛,其實我國也有鬥牛大賽。

生活在貴州省雷山縣地區的苗族人,保留了傳統古老的苗族文化內涵,這一帶有出名的三大賽:一是鬥牛,二是鬥雞,三是鬥鳥。鬥牛是一項備受歡迎的賽事,與耕牛不同,鬥牛的力量更加突出,靈活性也更高一些。

而“雷公山牛王”的名聲,在當地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牛王的主人叫做李正書,原本牛羊並不屬於李家,但1988年,李正書偶然在鬥牛大賽上看到了它,當即決定將這頭已經成年的牛買下。

那時候牛王3歲多,身高1米8,身長2米2,體格健壯,尤其頭上兩隻角,彷彿是兩把利刃,一看就讓人覺得它攻擊性很強。但出乎意料的是,牛王十分通人性,脾氣溫和,來到李家之後,李正書精心飼養,牛王也和李家人建立起深厚感情。

第2年,牛王開始爲李家“披掛上陣”。讓它“一戰成名天下知”的鬥牛大賽發生在2006年,當時它參加的是榕江縣的比賽,不管初賽複賽還是決賽,它都在短短几分鐘內碾壓了對手,一舉奪魁,從此,“雷公山牛王”的名號廣爲傳播。

打從代表李家出征開始,牛王就在10年內參加了20多場比賽,捧回13.03萬元的獎金,這樣的成績遍觀黔東南地區都很少見。然而,再強健的牛王也有衰老退場的那天,2013年5月17日,28歲的牛王去世了。

在此之前,它已經“退役”5年。按照慣例,退役的鬥牛大多會被賣掉或者宰殺,然而李家人捨不得牛王離開,就繼續好喫好喝養着。這次牛王去世,遠在浙江打工的李正書孫女李分福立馬請假回家,一家人以苗族的最高規格爲牛王舉行了葬禮。

不單李家人,聽說牛王去世,十里八鄉500多名鬥牛愛好者都趕來爲它送葬。不知情的人看了可能以爲是給人辦葬禮,因爲女人們都穿上盛裝送行、一路有嗩吶隊吹打、甚至牛王安葬地還立起了墓碑,墓碑上寫着牛王的生平。

人們捧着牛王生前獲得的錦旗與匾額,將牛王送到了安葬地。隨後,16名青壯男子合力將牛王送入坑中。衆人爲牛王之死失聲痛哭,對李家人來說,牛王早已成了他們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牛王去世,他們內心的悲痛難以言表。

2014年,李家人前來祭奠牛王,帶上了2瓶上等的茅臺酒;2015年,貴州許多鬥牛愛好者自發前去爲牛王掃墓,舉行悼念牛王的活動,共有300多人蔘加。可能有人難以理解,爲什麼一頭牛能夠獲得如此待遇呢?

其實,牛從古至今都是人的親密夥伴,作爲“六畜”之一,牛的任勞任怨、全力付出早已刻在了一輩又一輩人的骨子裏,從小生活在城市裏的人也許不熟悉老一輩人對牛的偏愛,但無論是鬥牛還是耕牛,它們爲人付出的勞動,都值得人無限讚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