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渭水和司馬懿對峙。同年八月,諸葛亮病情惡化,病逝於五丈原。
《晉書·宣帝紀》:
“帝欲乘隙而進,有詔不許。”
這個時候司馬懿並非沒有趁機進軍乃至伐蜀的打算,讓司馬懿直不得不作罷的直接原因來自於“詔”,也就是曹睿本人的指令。在其後的十幾年時間裏,司馬懿也沒伐蜀,其實裏面原因很多,似乎難以釐清,導致在一定程度上還陷入了陰謀論,比如司馬懿“養寇自重”云云。今天,大鍋就來爲大家梳理一下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一直沒有伐蜀的四個主要原因。
一、魏明帝方面的原因
關於魏明帝曹睿這方面的原因,其實本身也比較複雜。我們又可以從三個角度來進行理解。
首先,諸葛亮生前高舉北伐大旗,致力於興復漢室,蜀漢的北伐其實主要就是集中在這段時期。諸葛亮病逝後,其繼任者都沒有實質性的北伐了,軍事行動的力度和密度都大大降低。加之蜀漢的國力相對於曹魏來說,是比較弱小的,每次“騷擾”性質的軍事行動都被曹魏化解。在這種情況下,曹睿也就放鬆了警惕,以爲天下無事,開始追求其享樂來。在這期間,曹睿大興土木建造宮室,伐蜀的事自然也就受到一定的影響。
其次,以宗室親信掌兵是曹魏政治中的一個傳統。如果不是之前諸葛亮給曹魏在西線造成的壓力實在太大,司馬懿是不可能得到專制關中的機會。諸葛亮病逝後,曹睿自然並不想讓司馬懿統兵伐蜀,成就更多更大的軍功,進一步提高自己在軍中的威望。
《資別傳》:
“圖萬年後計,莫過使親人廣據職勢,兵任又重。”
曹睿的這個思想,從其和親信孫資關於其身後的輔政安排思路的談話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而且實際上,司馬懿在最開始,也是被曹睿排除在輔政班子之外的。
最後一點,曹魏方面從魏明帝以後,整個國家其實是轉入守成。曹魏公卿並沒有太強的進取心,而蜀漢因爲高舉“興復漢室”的旗幟,曹魏上下對蜀漢其實頗有些畏懼情緒,主動進伐蜀漢的意願並不強烈。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後來司馬昭伐蜀,曹魏朝堂之上,幾乎是清一色的反對之聲,也可以得到印證,只有鍾會摸到了司馬昭的心思。而諸葛亮逝世之後曹魏的另外一次伐蜀,也就是曹爽的駱谷之役,其目的也是如出一轍。曹爽和司馬昭都是想借伐蜀獲得一些功業,來爲增強自己在國內的地位服務,而不是魏蜀軍事態勢出現了重大改變,或者整個曹魏集團此時有澄清天下的壯志。
二、遼東的公孫淵之叛
魏景初元年(237年),公孫淵在遼東自立爲燕王。
《資治通鑑》:
“景初二年春正月,帝召司馬懿於長安,使將兵四萬討遼東。”
公孫淵在遼東自立,正式“叛魏”和司馬懿得以統兵出征,獲得建立功勳的機會這件事,其實是出於魏明帝曹睿的精心安排,背景其實相當複雜。這裏因爲篇幅關係,不再做展開。拋開其中的內幕不談,這件事顯然牽扯了司馬懿的精力,讓他從西線被抽調走,自然不可能再去策劃實施伐蜀。
三、司馬懿在正始年間處於被壓制的地位
曹睿駕崩以後,本來被排除在輔政班子之外的司馬懿,因爲孫資劉放對曹睿託孤安排的破壞,幸運地成功上位,獲得了輔政大臣的地位。
《三國志·曹爽傳》:
“帝寢疾,乃引爽入臥內,拜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太尉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少主。明帝崩,齊王即位,加爽侍中。”
雖然如此,從這段記載來看,在新的輔政安排中,曹爽還是居於首輔的地位。另外,從司馬懿後來“遷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的敘事中,曹爽的輔政地位在司馬懿之上,也是可以得到證實的。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出於爭權的需要,曹爽一直在不斷打擊和壓制司馬懿。客觀地講,在整個正始年間,司馬懿在和曹爽的對抗中,一直處於不利的位置。在這期間,曹魏有過一次大規模的伐蜀,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駱谷之役。然而這次伐蜀是由曹爽主導的,司馬懿本人對這次伐蜀還表示了反對。然而這個時期的“話事人”是曹爽,因此“反對無效”。到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已經稱病在家了。所以,這個階段,司馬懿不可能,也沒有條件來主導伐蜀。
四、忙着“營立家門”,鎮壓淮南等地的反對力量
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在老朽殘年大行險事,發動高平陵之變,成功地控制了洛陽城,一舉剷除了曹爽集團,從此掌握了曹魏的中央政權。有人說,這個時候司馬懿總有條件伐蜀,來獲取不世之功了吧?
其實這個時候司馬懿更沒條件來考慮伐蜀的事情了。
《漢晉春秋》:
初,夏侯霸降蜀,姜維問之曰:“司馬懿既得彼政,當復有徵伐之志不?”霸曰:“彼方營立家門,未遑外事。”
姜維諮詢奔蜀的夏侯霸,司馬懿執掌曹魏朝政之後,會不會有“征伐之志”?姜維口中的“征伐之志”,顯然是指的伐蜀一事。在這裏,夏侯霸已經點破了司馬懿當時的處境了。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後,其實在曹魏內外還有很多反對他的勢力,朝內有極具聲望的正始名士夏侯玄等忠曹勢力,在外有關中的郭淮和淮南王凌、毌丘儉和諸葛誕等人也並不能讓他放心。特別是在淮南,很快就爆發了王凌的叛亂。
從這些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此時司馬氏在曹魏的地位還並不穩固。司馬懿當時的主要任務其實是夏侯霸口中所說的“營立家門”,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這個時候的司馬懿,自然也不可能有精力和條件去考慮伐蜀的事情了。在平定王凌叛亂後的第四個月,司馬懿就以73歲的高齡過世了。
綜上所述,在諸葛亮病逝後,並不是司馬懿主觀上不想伐蜀來成就不世之功,而是當時的客觀條件並不允許他這樣做。所謂司馬懿不伐蜀,是在“養寇自重”的說法可以休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