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水運報

近日,在與韓國三大船企的對決中,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滬東中華”)拔得頭籌,率先與卡塔爾簽署超過200億元的LNG船建造合同,創下中國造船出口合同的新記錄。中韓造船業在LNG船建造領域全面競爭的號角也已經吹響。

滬東中華在國際市場不斷“圈粉”

LNG(Liquefied Natural Gas)船是在零下163攝氏度低溫下運輸液化氣的專用船舶,是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產品,被稱作“海上超級冷凍車”。它和大型豪華郵輪、航空母艦,是造船工業皇冠上的3顆明珠。

此次競爭中,滬東中華是唯一一家代表中國的造船企業,與在LNG船市場擁有長期優勢的韓國三大船企“逐鹿中東”。據瞭解,滬東中華的這筆訂單可能涉及“8+8艘”LNG船,每艘價格約爲1.8億美元,總價值約爲28.8億美元。新船計劃在2024年和2025年交付。

滬東中華在LNG船領域深耕20多年。早在1997年,中國啓動第一個海外引進LNG項目之初,滬東中華就同步啓動了大型LNG船的研製,並於2008年成功交付中國第一艘大型LNG船。滬東中華通過自主創新建造了4代LNG船(G1“長青系列”、G2“長健系列”、G3“長安系列”和G4“長興系列”)。爲響應船東需求,融合最新的技術和設計理念,滬東中華推出其最新自主研發設計的全新升級版設計“G4+長輝”系列17.4萬立方米LNG船,又成功開發出世界最先進超大型25萬立方米LNG船、17.5萬立方米ARC7極地破冰型LNG船,推動中國LNG裝備產業鏈“列車”駛入“新時代”。

近年來,滬東中華在國際市場不斷“圈粉”,訂單紛至沓來,已建成20餘艘LNG船,單船最大運載量17.4萬立方米,不斷開闢着海上絲路,繁榮經濟貿易,爲建設“美麗中國”運來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去年4月2日,滬東中華牽手世界知名的挪威DNV GL船級社宣佈:共同開發27萬立方米的LNG運輸船,這將是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大的LNG運輸船。這一大膽而又前瞻性的研究,將爲世界提供更加高效的LNG運輸創新方案。

去年11月7日,由滬東中華設計建造的新一代LNG船“天樞星”號首航。“天樞星”輪是中遠海運能源亞馬爾項目首艘17.4萬方LNG新船,建造僅耗時21個月,創造了中國造大型LNG船建造週期最短紀錄。

LNG船舶建造市場迎來高峯

時隔7年,韓國重新從中國手中奪回世界第一的寶座,最大的功臣就是LNG船。

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韓國船企2018年接單量佔全球市場份額的44%。2018年,全球85%以上的LNG船新船訂單都由韓國船企接獲。

根據Wood Mackenzie的研究,從2020年代中期開始,隨着澳大利亞、俄羅斯和美國的LNG新產能到位,LNG船新船訂單量將“迅速增長”。預計到2040年,南亞和東南亞LNG需求將增長4倍,預計到2025年需要再訂造116艘LNG船才能滿足需求,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增至500艘。LNG產量的增長有望在未來5年支撐船廠訂單,使對高技術和高附加值船舶的需求量增加。

數據顯示,1945—2018年全球共有17個國家建造過LNG船,其中韓國獨佔鰲頭,其建造艘數超過其他所有國家建造的LNG船總和。

而從全球前十大LNG船造船廠看,韓國船廠佔據世界船廠前三位,日本作爲世界LNG船建造第二強國,四家船廠進入世界前十,中國僅滬東中華進入世界前十大LNG船建造廠。

到目前爲止,韓國船企擁有約90%的LNG船訂單,主導了LNG船市場。IHS Markit的分析師指出,在未來3年內LNG船新船訂單量都有可能增加,而目前專門建造散貨船的中國船企在LNG船領域很難趕上韓國。

中日韓船企合併潮起

中國在造船市場的表現給韓國船企業帶來壓力。中日韓三國船企都在尋求創新發展。去年,中國韓三國船舶建造市場迎來合併潮。

2019年3月,韓國現代重工宣佈收購大宇造船。同年11月,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實施聯合重組,正式成立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這也是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在1999年分拆爲兩家集團時隔20年後重新合併。資料顯示,合併後的兩大集團資產規模總計將達到8100億元。合併後,中國和韓國這兩家船企約佔全球近四成的市場份額。

在中韓造船企業採取調整措施的同時,日本造船業也在加速自身變革。去年11月29日,日本最大的船企今治造船與第二大船企日本造船聯合宣佈,就資本和業務合作的基本事項達成協議,並簽署了相關協議書。而因爲面臨與中韓船企的激烈競爭,日本三菱重工正考慮將其位於長崎的Koyagi工廠出售給大島造船。三菱重工的Koyagi工廠成立於1972年,主要負責建造液化天然氣(LNG)船和液化石油氣(LPG)船。自2015年以來,該工廠一直未能獲得任何LNG船訂單,手中最後一艘LNG船已於去年9月交付完畢。

中國更多船企加入LNG船製造行列

與此同時,日本船企加強了與中方的合作。

去年8月,揚子江船業集團與日本三井E&S造船和三井物產共同成立的合資船廠—江蘇揚子三井造船有限公司正式開始運營。這家新的合資船廠計劃於2022年開始建造用於運輸中東LNG的中型LNG船,到2026年前後將開始建造18萬立方米級超大型LNG船。

同樣是去年,中船集團宣佈,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船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上海中遠海運液化天然氣投資有限公司、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和中國船級社(CCS)等六家企業與英國勞氏船級社(LR)簽署協議,合作開發設計首艘GTT Mark Ⅲ薄膜型22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

業內人士表示,更多造船企業加入LNG船的建造隊伍,有利於改變中國僅有一家船廠能建造LNG船的窘境。但中國與韓國的巨大差距,不僅是LNG船本身的技術難度,也包括了一系列相關配套產業的差距。

目前,LNG船配套需要的特種材料和機電設備,如聚氨酯泡沫板、不鏽鋼波紋板、玻璃棉、剛性絕緣、柔性絕緣等液艙圍護系統組件,特種的低溫閥件,低溫管絕緣材料,雙燃料發動機,低溫氣體壓縮機,再液化裝置等方面,韓國都形成了本土配套生產能力。中國想要趕超對手,必須在配套產業上堅決投入資金,一點一點地完善相關產業鏈條。(滬東中華供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