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翟璜的勸說下,魏文侯決定啓用樂羊爲主將,而攻打中山國的機會也很快就迎來了,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去世,年幼的中山桓公繼位。關於武將的選擇,翟璜向魏文侯推薦了樂羊,當時的樂羊名不見經傳,只是翟璜的一個門客,並沒有在魏文侯面前立下過戰功,而且,樂羊的兒子樂舒還在中山國爲將,所以魏文侯比較猶豫,但是翟璜卻還是說服了魏文侯,他對魏文侯表示樂羊一定能勝任攻下中山國的重任,他既然推薦他,就對這件事有把握,至於樂羊和樂舒的父子關係,完全不用考慮。

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去世,不久,中山桓公繼位,魏文侯迎來了攻打中山國的最佳時機。魏文侯以樂羊爲將,借道趙國,攻打中山國,“三年而拔之”。

短短五個字,概括了歷時三年的一場滅國大戰,將其間的驚心動魄全然隱去,更將中山武公的所有努力化爲烏有。此後列國間的格局發生改變,韓趙魏三國得到周天子的承認,魏文侯統治下的魏國一躍成爲戰國時期最先強大起來的中原霸主,而中山桓公帶領中山人遠走他鄉,開始了復興之路,未來,中山國最終成爲戰國第八強。


武公居顧

中山國是由白狄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它的建國與發展都是相當艱難的,因其起夷狄的身份歷來是諸夏的心腹大患,因此,當其南下意圖在中原分一杯羹的時候,遭到了諸夏的排擠,但在公元前7世紀,中山國的前身鮮虞部落差點滅亡了衛國,齊桓公聯合各諸侯大軍纔將鮮虞部落趕回北方。

等到晉國強大起來之後,中山國南下的阻礙基本集中在晉國身上,但同晉國之爭中,中山國基本佔不到多少便宜,尤其是公元前5世紀的幾次大戰,中山國損失慘重,先是被趙簡子打的二十年沒有動靜,後來又被智伯滅了屬國,緊接着趙襄子派人“一日下兩城”,攻下了中山國的左人城和中人城,中山國元氣大傷,幾近滅亡。

趙襄子控制了中山國,而魏文侯不甘示弱,企圖在其中分一杯羹,於是趙魏兩家聯合起來控制中山國,他們選中了中山文公來做中山國的國君,而中山文公必須娶魏文侯的女兒公子頃爲正妻,中山國看似重新立起來了,而中山文公卻只是晉國趙魏兩家的一個傀儡。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山人短時間內奪回失去的土地已經不可能,擺在中山人面前唯一的一條路或許就是遷都重新立國,但這同樣需要時間完成,晉國是否會給中山人這個喘息的時間內?答案是能。因爲就在中山國被打的幾近亡國的時候,晉國內部的動亂已經不允許晉人集中盡力對外戰爭,當時晉國六卿的競爭早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結果就是智韓趙魏四家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但作爲執政卿的智伯卻在奪權過程中激怒了另外三家,於是三家滅智,進而三家分晉。


就在晉國被一分爲三的過程中,中山國藉着這個機會開始真正復國,公元前414年,中山人迎來了他們的新國君,即中山武公,中山武公不願意繼續受制於趙魏,於是決定帶領族人起兵反抗並離開中人城。晉國的內亂讓中山武公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遷到了顧,中山國從趙魏的控制中脫離開來,在顧這個地方重新建國。

中山武公是一個有野心的國君,他引進中原先進的文化和禮制來包裝中山國,加強軍備建設,中山國的未來似乎一片光明,但天不假年,武公的抱負和野心還沒有來得及施展,就提前告別了人生這場戲。武公的提前退場,給了他外祖父魏文侯一個絕佳的機會。

魏謀中山

韓趙魏三家分晉,自此在春秋時期強橫了百年之久的晉國灰飛煙滅,而韓趙魏三國崛起,三國的諸侯國身份被周天子承認也不過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我們知道三家分晉是春秋的結束,但同時也是戰國的開始,誰能在戰國時期率先強大起來,誰或許就能在未來的政治格局中掌握主動權,誰都知道這個道理,但魏文侯是第一個深刻領會這個道理,並付諸實踐的。

三家分晉之後,三國的領土除了趙國比較有優勢以外,韓魏兩家並不佔優勢,想要在未來的政治格局中佔優勢是很難的,尤其是魏國,處在韓國和趙國中間,地處四戰之地,領土七零八落,如果不能迅速強大起來,很可能就會成爲別人的盤中餐,所以魏文侯在位時期,他求賢若渴,廣納賢才,身邊聚集了一批賢臣能將,他大膽任用李悝進行變法改革,率先強大起來。

國內強盛起來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對外擴張,對外擴張同樣要分情況而定,其一就是和趙國、韓國易地,儘量將自己的領土整合在一起;其二就是攻打別的諸侯國,比如向西攻打秦國,向東向南可與齊國、楚國爭奪土地。


向西的擴張並不困難,晉國春秋時期晉國將秦國狠狠壓制在西方,魏文侯並不覺得秦國有多強悍,而事實也正如魏文侯所料,吳起負責對秦作戰,並無敗績。但其他方向的擴張就變得很困難,東方的格局其實很穩固,想要虎口奪食就要出奇招,魏文侯的奇招就是中山國。

中山國與齊國接壤,還互有聯繫,如果能被魏國佔有,那麼作爲魏國的一塊飛地,自然圖謀齊國就有了幾分把握,之所以說飛地,是因爲中山國還要在趙國的北邊,與魏國完全不接壤,兩國相隔千里,不得不說魏文侯的這個圖謀確實很大膽,但兵行險招才能出其不意。魏文侯對中山國一直都很上心,他知道中山國今非昔比,想要打下來估計不是那麼容易,但魏文侯還是決定拿中山國開刀。

知道魏文侯圖謀中山國,相國翟璜向魏文侯推薦了兩個人,說起來翟璜別的能力很難說,但是他識人的能力不一樣,像李悝、西門豹、吳起、樂羊等在歷史上很有名的人都是翟璜推薦給魏文侯的。這一次,翟璜推薦的兩個人就是翟角和樂羊,一個爲謀臣,一個爲武將。《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記載,翟璜曾對田子方說:

“君謀欲伐中山,臣薦翟角而謀果;且伐之,臣薦樂羊而中山拔。”

翟角作爲謀臣和魏文侯商定攻取中山之事,魏文侯想要攻打中山國,除去考慮中山國的實力以外,還要顧慮趙國,因爲魏攻中山必須借道趙國,趙國肯不肯借道這是一個問題。翟角自告奮勇出使趙國,勸說趙國借道,趙烈侯原本不打算借道,但是趙國的趙利說了這樣一句話,顯然打動了趙烈侯。《戰國策·趙策》中記載了這件事,當時趙利說:

“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

趙利的意思是,不管魏國能不能打下中山國來,趙國都能從中獲利,魏疲則趙重,中山國滅則趙得土地,所以趙國同意借道。魏文侯準備妥當,攻打中山國只缺一個武將和一個機會。

樂羊啜羹

關於武將的選擇,翟璜向魏文侯推薦了樂羊,當時的樂羊名不見經傳,只是翟璜的一個門客,並沒有在魏文侯面前立下過戰功,而且,樂羊的兒子樂舒還在中山國爲將,所以魏文侯比較猶豫,但是翟璜卻還是說服了魏文侯,他對魏文侯表示樂羊一定能勝任攻下中山國的重任,他既然推薦他,就對這件事有把握,至於樂羊和樂舒的父子關係,完全不用考慮。

翟璜拿自己做例子來說明,當初中山國還在趙魏控制之下的時候,中山國的大將樂舒就在戰場上殺死了翟璜的兒子翟靖,但是翟璜並沒有因此埋沒樂羊的才能,他看重樂羊的才能,也熟知樂羊的品性,推己及人,他知道樂羊在戰場上必不會因爲樂舒而退兵。


在翟璜的勸說下,魏文侯決定啓用樂羊爲主將,而攻打中山國的機會也很快就迎來了,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去世,年幼的中山桓公繼位。桓公年幼,自然與武公不可同日而語,武公是一個勁敵,但是年幼的桓公卻不足爲懼。就在公元前408年,樂羊率軍浩浩蕩蕩借道趙國去攻打中山國。

得知魏軍兵臨城下,中山桓公在臣子的建議下讓鼓須領兵迎戰。中山桓公雖然年弱,但是中山國的軍隊卻很強悍,樂羊並沒有第一時間進攻中山國,而是駐紮下來尋找機會。樂羊的這一舉動在魏國和中山國都引起了不小的波動,魏國國內的臣子們就覺得樂羊會因爲兒子的關係背叛魏國,但魏文侯並沒有懷疑樂羊。而中山國國內,在臣子們的分析下,中山桓公也以爲樂羊害怕才駐足不前,中山軍反倒不再緊張。

樂羊等了很久,等到中山軍開始鬆懈下來,就派出一支軍隊突襲,在樂羊的指揮下,鼓須大敗,中山桓公一下子慌了,就在這個時候,中山國內有臣子建議讓樂舒去說服樂羊投降。在他們看來,樂舒在中山國爲將多年,而身爲父親的樂羊在魏國卻一直沒有被重用,心裏未必沒有怨言,說不定能被樂舒給勸服,一起爲中山國效力。


樂舒孤身一人去見父親,父子倆多年未見,一見面並沒有父慈子孝的溫馨場面,還不等樂舒說出勸降的話,樂羊就直接呵斥樂舒:你要麼就勸說你們國君趕緊投降魏國;要麼你就領兵在戰場上和我見真章咱們父子各爲其主,即便刀槍無眼也怪不了誰;要麼就安靜的窩在中山國不摻和,反正,我無論如何都要滅了這中山國,沒得商量。

樂舒在父親這裏碰了一鼻子灰,但他並未退縮,幾次三番前去勸降父親,得到的結果是魏軍愈發急促的進攻。樂舒實在是可憐,這比他打過的任何一仗都難,他知道中山國上下的態度,誓死抗爭到底,決不投降,他也知道父親的態度,是一定會打到最後的。歷史將樂舒陷入兩難的境地,無論怎麼選,都是死路,既然都是死,索性自己死了算了。

樂舒是主動自殺還是被君臣要求去死,我們不得而知,但能確定的是,樂舒的確同意爲中山國去死,否則後來樂舒的兒子不可能繼續在中山國爲將。當然這就是後話了,樂舒死後,中山國的人將樂舒做成了肉羹,然後派使者端給了魏營中的樂羊。


樂羊看着那碗羹,心緒難平,他想到了父子兵戎相見,但沒有想到用自己兒子的肉做成的肉羹會端到自己面前,這同樣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喫還是不喫,看似決定權在樂羊手中,但又不在他手中,因爲他不能拒絕。

他如果不喫,就是告訴中山國他有弱點,告訴自己的部下他的意志不堅,告訴魏國的君臣他未必能勝任主將之職,那麼這一仗能不能堅持到最後還很難說。他不能讓中山國人擾了心智,無論如何,他攻取中山國的決心絕不能被外力改變,所以他忍痛喫了那碗肉羹,而且比之之前,他的決心更上一層樓,既要建功立業又要報殺子之仇。

建功立業的決心以及越到大事越冷靜的心態,再加上它本身的能力,也許就是翟璜看重樂羊的原因,總之,樂羊並沒有被那碗肉羹打敗,仗還是要打,並且打得更狠。消息傳到魏國,魏文侯還得意了一會,《戰國策·魏策》記載:

文侯謂睹師贊曰:“樂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贊對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

輕輕巧巧的一句話,就讓魏文侯對樂羊起了疏遠之心,是啊,自己兒子的肉都能喫得下,還有誰的肉喫不下呢?這實際上比吳起爲了建功立業而殺妻還要震撼人心。樂羊雖然最終打了勝仗,歷時三年滅了中山國,但是他還是被中山國給設計了,“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樂羊一戰成名,但之後並沒有什麼作爲,他被魏文侯疏遠,直接被封在了中山國的靈壽。

不得不說,在魏國對中山國的這場滅國戰中,樂羊啜羹就是一個極致的人倫悲劇。樂羊和樂舒這對父子很悲劇,在戰國時期諸侯混戰中各爲其主,最終站在了對立面,自樂羊接過攻取中山國的大旗的時候,父子兩人就再也難以保全,無論怎麼選擇都是錯。

樂舒見自己即改變不了君又改變不了父的決定,只能一死了之。而樂羊在父子親情和爲君盡忠中狠心忍下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而食子之肉,但這樣的選擇讓他功成名就也讓他備受冷落,畢竟,樂羊不是周文王。周文王喫了用兒子伯邑考的肉做成的肉羹,人們看到的只是帝辛的殘暴,而樂羊喫了用兒子樂舒的肉做成的肉羹,人們看到的則是樂羊的冷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