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婷婷帶着三個月的寶寶體檢回來,整個人都不好了,她說:“醫生說我家娃腿紋不對稱,建議做B超檢查,怎麼辦?”但是,寶爸覺得3個月的寶寶胖成這樣的,不需要檢查,寶媽決定聽從醫生的建議,最終寶寶被診斷爲“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是不是有很多寶爸媽在給寶寶洗澡時發現這一情況,比如寶寶有一腿上是三條紋,一腿上是兩條紋,而且紋路還有高有低呢?株洲市中心醫院兒保科副主任醫師唐瓊介紹,有些爸媽很仔細,會發現寶寶的不同,但大多數寶寶都是在體檢中被發現並診斷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何爲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唐瓊解釋,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又稱發育性髖關節脫位(DDH),是兒童骨科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這個病的發病率不高,1000個孩子大約有1個發病。DDH包括髖關節脫位、半脫位和髖臼發育不良,較以往“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名稱更能夠代表該病的全部畸形。

6個月以下嬰兒髖關節主要由軟骨構成,股骨頭尚未骨化,超聲是對不成熟髖關節首選的影像檢查方法,對DDH早診斷、早治療效果更好,一般在出生30-42天檢查效果最好。早發現早治療的效果最佳,越晚發現晚治療效果越差,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將發生髖關節疼痛,成爲60歲以下髖關節置換的最常見原因。

女孩、臀先露、巨大兒、羊水過少、家族史、打襁褓裹緊下肢(我國北方地區常見)。 女嬰比男嬰患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幾率要高,主要是因爲寶寶在媽媽子宮中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或是臨產時間卻超出預產期時間較長,甚至家族遺傳。

唐瓊說,因患兒年齡、脫位程度、單側或雙側發病等不同,臨牀表現可有不同,主要表現如下:單側脫位患兒早期可以有臀紋、大腿紋不對稱,但特異性不強。一側髖關節內收。雙側脫位患兒會陰部變寬。單側脫位患兒有下肢不等長,行走期雙側髖關節脫位的患兒有跛行步態,鴨步。

父母如果發現自己的寶寶出現上述現象的話,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檢查。

正確打襁褓能減少DDH發病率

在新生兒期給患兒捋腿和捆腿的“蠟燭包”襁褓方式是錯誤的,可以使DDH發病率增加十倍多。普及正確的襁褓方法,讓患兒自由的腿外展的襁褓方法可以大大減少DDH的發病。正確打襁褓的步驟:將毯子的上角往回折,將嬰兒放置在毯子的上方,頭部處於折角上面的位置。提起毯子的一側,貼着嬰兒一側肩膀,裹住身體壓在另一側下。疊起嬰兒腳下毯子的末端,折向胸前,注意腳下留出一些空餘,讓嬰兒腿腳有活動空間。提起毯子的另一側,包住嬰兒的身體,將尾端壓在嬰兒身下。

唐瓊提醒,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好,治癒率也高。如果發現晚,治療過程長,小兒痛苦大,治療效果也不甚理想。家長應時時留意小孩身體情況,按時進行健康體檢,警惕是否患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專家名片

副主任醫師 唐瓊

碩士研究生,湖南省微量元素與健康委員會青年委員、湖南省健康服務業協會兒童生長發育管理分會委員、湖南省健康管理學會兒童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

從事兒童保健工作十餘年,擅長兒童營養性疾病、矮小症、性早熟、發育行爲偏離等疾病的診治。

坐診時間

週一、二、四、五上午,週三全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