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許多人眼中,李白是唐朝當之無愧的詩歌第一人,但其實在唐朝,最受歡迎的詩人並不是他,而是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詩歌有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通俗易懂”,而我們也知道唐朝的識字率並不高,所以他的詩歌可以說是婦孺皆知。
根據《冷齋夜話墨客揮犀》記載,他每寫一首詩,都會念給不識字的老嫗聽,她們若聽不懂那就改。
雖然這只是傳說,但是足見白居易寫詩的一種態度。
而且唐宣宗李忱也有詩云“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詩名可見一斑。
而他之所以那麼受歡迎,除了通俗易懂外,還因他常常會爲窮苦百姓發聲。
例如《觀刈麥》“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紅線毯》“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鳥》“誰道羣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這首詩名爲《賣炭翁》,全文如下: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衆所周知,近些年來,語文教材大改革,而白居易的這首《賣炭翁》成功擠掉了杜甫的《石壕吏》,入選中學教科書。
杜甫是唐朝的詩聖,一向憂國憂民,而他的詩歌也被後世稱爲“詩史”,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三吏三別”。
那麼白居易的這首詩憑什麼能擠掉杜甫的《石壕吏》呢?

先來看看這首詩到底寫了什麼。
詩歌開頭四句便寫出了賣炭翁勞動之艱辛。
有個賣炭的老翁,整日呆在山中砍柴燒炭。
他的臉上都是灰塵,再加上常年的煙熏火燎,早已看不出本來的面目。
他的兩鬢都是白髮,十根手指也黑漆漆的。
這四句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了賣炭翁伐薪燒炭的艱難,爲後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筆。
接着的兩句一問一答,繼續刻畫賣炭翁的艱辛。
他賣炭得來的錢都用來幹什麼呢?不過是身上穿的衣服,和口中的食物罷了。
這兩句蘊含了很多的信息,詩人並沒有介紹賣炭翁的家庭情況,但是從這兩句我們不難看出,賣炭翁衣食無靠,這一車的炭就是他所有的希望了。
他的生活越是困頓,就越能突出後文炭被搶走後的絕望。
接着的兩句寫的是他的願望,他的身上穿着的是淡薄的衣裳,可是他怕炭賤,所以寧願天氣更冷一點,這樣矛盾的願望讀來令人心疼。

那日天公作美,夜裏下了一場大雪,在拂曉時分,他就趕着車沿着鋪滿冰雪的道路往集市上趕去。
可憐他來得太早,集市的門都沒開。漸漸地太陽出來了,又困又餓的他就在南門的泥地中休息。
短短几句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底層人民的不易,若是他能將這車炭賣出去了,那麼也許這辛苦也是值得的。
然而接下來幾句,筆鋒一轉,寫盡了賣炭翁的無奈和絕望。
有兩個騎着高頭大馬的宦官來了,他們口口聲聲說是奉了皇帝的命令,拉着一車的炭就往皇宮走。
一千斤的炭,就這麼被差役強拉走了,老翁縱有萬般的不捨,卻又拿那些人沒辦法。
他們只用了半匹紅紗和一丈綾,就將整車的炭給拉走了,這麼不公的交易,實際上就等於是強取豪奪了。
辛辛苦苦大半年的勞動成果就這麼沒了,老翁的心中該是多麼悲痛。
而沒了這車炭的老翁,這個冬天該怎麼度過呢?

其實無論是從寫作手法,還是情感表達來看,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賣炭翁》不相上下。
但坦白說,白居易的這首詩更能引起共鳴,杜甫寫的是戰爭對百姓造成的傷害,而白居易寫的則是權貴對底層人民的欺壓。
我們如今身處和平年代,很難體會那種戰爭的困苦,但是以權壓人的現象無論何時都不少見。
不知你更喜歡杜甫的《石壕吏》還是白居易的這首《賣炭翁》?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