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是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65歲生日,也是她母親逝世一週年的日子。母親去世的日子與自己的生日恰好重合,令敬一丹不禁感慨:“這個日子,是怎樣的安排?是巧合?是隱喻?……意味着什麼?”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對敬一丹來說,這一天從此再也不同以往。母親去世後,爲了懷念也爲了排解悲傷,敬一丹寫下了這本《牀前明月光》,本月剛剛出版。

“媽媽去世後,我覺得我一下子就站在了夕陽裏”

敬一丹在前言中寫道,本以爲書稿寫完了,悲傷也能隨之淡去,但“猝不及防,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襲來。武漢的醫院從來沒有這樣驚心動魄,中國的街道從來沒有這樣蕭瑟,不安焦慮籠罩着世界。 我又常常流淚了”。

2017年10月,敬一丹的母親被確診爲縱隔癌(胸腔裏位於食管和氣管中間的一個部位)。在那之後直到母親去世的一年半時間裏,是敬一丹自工作以後陪伴母親最長的一段時間,也是她與母親慢慢告別的過程。

這段時光伴隨着病牀邊的焦慮和憂愁,伴隨着病情起伏帶來的困惑與糾結。年近九旬的老人,面對病痛一直在努力保持最後的尊嚴和體面,不論是早晨堅持洗臉梳頭,還是堅持自己下牀大小便,直到最後無法離開病牀。

在接受採訪時,敬一丹說,寫這本書首先是完成母親的囑託,“我媽媽在病牀上給我說,你把這段寫寫吧,我不能寫了。我媽媽是一個習慣記錄的人,當她沒有能力去記錄的時候,我來做這件事……雖然寫的過程很痛苦,但是當我終於寫完的時候,我覺得我完成了一種對生命的再認識,也完成了和我媽媽的一次靈魂對話。”

據敬一丹透露,《牀前明月光》這個書名也是她在母親的病牀前想到的,“那個時候我就覺得我媽媽一點一點地走進暗夜,但是即使是至暗時刻,在人生最後一個階段也是有光的,那就是月光。“牀前明月光”這五個字一下子就重新出現在我的眼前。”

敬一丹的母親在90歲高齡去世,那天是敬一丹的64歲生日。她說,母親去世後,自己很大一個改變,就是比以往更能意識到自己站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上,“以前覺得夕陽、黃昏啊那還不屬於我,那是屬於我的父母,然而我媽媽去世以後,我覺得我一下子就站在了夕陽裏,一下子就望到了月光,也望到了天慢慢黑下去的那一步”。

《那年,那信》作爲禮物送給正在做放療的母親

2018年,敬一丹出版了《那年,那信》一書,由父母在過去六十多年裏留存的1700封家信編纂整理而成,通過信中親人們不同的視角,回顧了一大家人在過去歲月中走過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

讀完那本書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敬一丹的家人之間,親情極深,感情很好。其中有個細節特別令人難忘:13歲的敬一丹有一次給弟弟補衣服,不小心被縫紉機針扎透了食指,正疼痛無措的時候,母親一邊給她處理傷口,一邊喊來她兩個弟弟,大聲說:“你們倆,記住,你二姐給你們補衣服,手指都扎穿了。她也不是大人,她才比大弟大3歲,她替媽媽爸爸照顧你們,你們長大要是不對你二姐好,你們就喪良心了!”

多年以後,敬一丹回味這件事,感慨道,假如當時,母親把她摟在懷裏安慰,她一定立刻就會哭、會覺得委屈,“而媽媽當時的做法,讓我不委屈、不自憐,並且激起了我積極的心態”。

敬一丹將《那年,那信》作爲禮物送給當時正在做放療的母親。她說,人到老年的時候,喪失很多能力的時候,是需要肯定、讚賞甚至激勵的。“他們慢慢老去了,無力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尤其是精神的方式給他們這樣一種力量。這是我做得讓我感到欣慰的一件事”。

至於這本《牀前明月光》,敬一丹說,書裏寫的是昨天的事,但其實也是爲了明天而寫,“我們在今天面對明天的時候,面對未來的時候,不管是哪個年齡段,都會遇到生命的進程這樣的話題,所以面對着時光、生命,面對明天,我們最好從現在開始就有更多生命的思索。”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圖據出版社 編輯 李學莉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