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而言之,劉禹錫的這兩首詩,一反文人常態,更無往日詩人悲秋的沉鬱之氣,而是彰顯着一股爲理想而奮鬥的氣概,果真無愧詩豪之名,讀來令人振奮,亦爲歷經無數輪迴的秋季,增添了一抹壯麗的色彩。這隻展翅高飛的秋鶴,讓劉禹錫的鬥志瞬間燃起,他的詩情,他的志向,也隨着這隻沖天之鶴,直升雲霄,頓覺胸中暢快,前路無懼。

王國維《人間詞話》言“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文人墨客眼中,天地萬物總是不同尋常,不同的心境,眼前的景物便有不同的面貌,也代表着不同的心情。望月則思鄉、折柳則送別,梅蘭竹菊則是高潔清雅的代表……,隨着漢語言文學的發展,許多景象早已約定成俗有了各自的意境。


傷春悲秋,也是如此,自宋玉賦《九辨》以來,“秋”在文人筆下就有一種悲傷的情緒。當春的百花在最後一絲東風中飄零至泥絮,當夏的濃陰隨着炎熱慢慢消散至雨中,一片枯黃的落葉,預兆着“秋”的來臨。風瑟瑟,裹卷着那些花紅葉綠,在天地間飛舞,一股肅殺的氣息也迎面而來。

人生在世,本難稱意,面對草木搖落的寂寥,自然那些傷心的事情也一齊湧上心頭,傷美人之遲暮、嘆報國之無門、恨壯志之難酬……,但在這個令人悲慼的季節,唐代的劉禹錫曾唱出一曲嘹亮之歌,令人爲之一振。此便是著名的《秋詞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士人悲秋,多是因爲仕途不順、生活困苦,對於這兩點,劉禹錫同樣如此。他早年遊學京都之時,在士林文壇有着很大的名聲,進入仕途之後,又被王叔文所看重,參與國家財政的管理。此時劉禹錫和柳宗元他們壯志勃勃,想要大刀闊斧的改革,振興唐朝,然而這場變革卻慘淡收尾。

劉禹錫、柳宗元也被貶謫到偏遠地區。此時的劉禹錫正值壯年,正是春風得意之時,然而一道貶謫之令,便讓他從雲端跌落泥地,和他一起被貶的同僚,皆鬱郁難暢,劉禹錫卻保持着極高的熱情,這兩首小詩,正是貶謫期間所寫。


先看第一首。面對寂寥的秋天,劉禹錫並沒有感到悲、苦等消極情緒,而是認爲秋天比春天更美好。天高氣清,極目四望,天空中一隻秋鶴凌雲之上,用嘹亮的歌聲,矯健的身姿,劃破沉鬱的氛圍,衝上了雲霄。

這隻展翅高飛的秋鶴,讓劉禹錫的鬥志瞬間燃起,他的詩情,他的志向,也隨着這隻沖天之鶴,直升雲霄,頓覺胸中暢快,前路無懼。

第二首,則可以看作是第一首的補充,秋日勝春朝,勝在哪裏?


首先,山明淨,水澄澈,夜晚的時候,

清霜

純潔,泛着月色,尤爲淡雅。而遠望羣山,一片深紅,熱烈如火,在其中,又間雜着淺黃色,色彩參差,點綴得十分好看。

若是不信,請君登上高樓,便能感覺秋氣清澈入骨,令人頭腦清醒、心思通明,不會像春色那樣濃豔柔暖,使人輕浮至狂。其實仔細讀來,第二首的最後兩句,還有深意在其中。貶謫生涯,或許就是這般肅殺的秋天,讓劉禹錫能夠保持思想澄澈,而春天,則是之前得意的時候,致使他放鬆了警惕。


當然,這只是我的理解,想必各位有更深刻全面的見解。總而言之,劉禹錫的這兩首詩,一反文人常態,更無往日詩人悲秋的沉鬱之氣,而是彰顯着一股爲理想而奮鬥的氣概,果真無愧詩豪之名,讀來令人振奮,亦爲歷經無數輪迴的秋季,增添了一抹壯麗的色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