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世,何爲何求?」這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疑惑。

對於這樣的疑惑,每個人的答案各有不同。有人說:「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吧!」有人說:「漫漫人生,知足才能常樂,平安就是福。」也有人說:「人生難得,築夢踏實,展翅追逐自己的夢想吧!」更有人認爲:「人生是無奈的偶然,能過一天,且算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天是風是雨。」

答案可以千奇百怪,心態可以萬般不同,悲觀也好,樂觀也罷;積極的也好,消極的也罷;頹廢的也好,上進的也罷;都是一個念頭,一種態度而已。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人間百態,有人追逐財富,有人追逐權力;有人追逐享樂,有人追逐隱逸;有人追逐利他,有人追逐自利;到頭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終究還是迴歸空無。名與利,權與勢,貧與富,貴與賤,既像水中月,又像鏡中花,緣起緣滅,何有何無?誠如元代張養浩《驪山懷古》所說的: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朝代興替,物換星移,哪有一物能永垂不朽,哪有一個能常盛不衰?當年驪山車水馬龍,阿房宮奢侈浮華,後宮佳麗三千,君王號令天下,但項羽一把火,一切灰飛煙滅了,周又何在?齊又何在?秦又何在?漢又何在?誰輸誰贏?誰興誰衰?

世人的追名逐利,天下的動盪不安,百姓嚐盡了苦楚。但仍然有不少人執迷不悟,絡繹於宦海浮沉的險境,打滾於爭名奪利的場中,結果呢?正如張養浩所說的:

天津橋上,憑欄遙望,舂陵王氣都凋喪。樹蒼蒼,水茫茫,雲臺不見中興將,千古轉頭歸滅亡。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一切的功名與利祿,金錢與權勢,朝代興衰更替,轉頭終歸於空無。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千年一瞬,一瞬千年,都將化成歷史灰燼,隨風飄逝。

歷史興衰之地,人生順逆之時,自然容易觸景生情,引發文人的懷古慨嘆,但我們也不必隨着文人的多愁善感起舞,也無需跟着他們的情思唉聲嘆氣。世間還是有美麗動人的一面,人生還是有值得期待的地方,只要敞開心胸,空掉執着,生命依然是含苞待放的花蕊,隨時都會綻放芳香與美麗。

因此人生不能沒有期待,也不能沒有追求。如果有人問人生何爲何求?有人曾經回答:「人生所求所爲,意境而已。」

意境是一個極爲抽象的名詞,但又是一個非常具象的存在。那是生命的境界與生活的品味,心靈的昇華與處世的哲學;是一種思想的沉澱與念頭的解脫。

科技奇才史蒂夫·喬布斯的臨終遺言,帶有諸多的反思與懺悔。他說:

無休止的追逐財富,只會讓人變得貪婪和無趣,變成一個不正常的怪物,……正如我一樣。

又說:

上帝造人時,給人以豐富的感官,是爲了讓我們去感受它預設在所有每一個人心底的愛,而不是財富的虛幻。

正因爲他有太多的財富,才能看清財富的虛幻。於是他更進一步地說:

我生前贏得的所有財富,我都無法帶走,能帶走的,只有記憶中沉澱下來的純真的感動,以及與物質無關的愛和情感。它們的存在是無法被否認,也不會自己消失,它們纔是人生的真正財富。

他終於覺悟了,他的覺悟是經過一番痛徹心扉的反思,他體悟到人生應該追逐的境界是:「現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夠用的財富,就該去追求其他與財富無關的,但應該是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感情,也許是藝術,也許是一個兒時的夢想。」

古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在臨終時,靈光乍現了,才能看透人生的真相,體悟人生應有追逐的境界。生命的豐厚不在於物質財富的有無或官位權位的高低。生命的花朵是否芳香與美麗,在於意境的有無與境界的高低。

人生如戲,又如一篇自爲自寫的文學傳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提出了文學「境界」的隔與不隔。有隔就不是上等之作,不隔才能成爲精品。

所謂「隔」就是不真,就是不能貼近真性情;所謂「不隔」就是心靈深處「純真的愛」的流露,是鮮明活潑,沁人心脾,感人肺腑的表達。

王國維把他文學的境界說,引用到人生的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那是一種孤寂與蒼涼的尋覓與抉擇,一種徬徨與不安的登高與望遠的境界。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那是一種鎖定志向,勇敢向前,一種無怨無悔,堅持逐夢的境界。第三種境界說:「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那是一種豁然通達的醒悟,一種人生謎團得解的喜悅境界。

不管你同意或不同意王國維人生三種境界的說法,但仍然有人認爲:「人生所求無他,境界而已!」至於人生境界的有無與高低,那就要看每一個人的修爲與覺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