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時光裏,祖先爲我們留下了諸多的文化以及智慧思想。這些傳統文化已然變成了我們精神世界的寶貴財富。在諸多的文化體裁中,俗語是流傳最廣也是最深入人心的一種文化方式。

對於古代的中國而言,懂識字的學問人並不多,瞭解詩詞歌賦的人更是人羣中的少數。大多數人還都是平民百姓,所以對於那些辭藻華麗的文體,老百姓並不感興趣。

老百姓雖然沒有接受過高深的文化教育,但也並不能代表他們沒有智慧。相反,經過代代人知識的傳授和經驗的積累,他們反而更懂得爲人處世的道理。
而他們爲了把總結的智慧經驗更好地傳播給後人,便創造出了俗語這種特有的文化題材。俗語,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雖然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修飾,卻句句充滿智慧。也正是因爲它的簡單實用性,使得它成爲了平民百姓中最爲歡迎的文化題材。

而我們常常聽到“觀棋不語真君子”,便是百姓們在日常交往中所積累的經驗。可你知道,這句話的後面一句是什麼嗎?
觀棋不語真君子,從字面上來看很好解釋,就是說在觀看他人下棋時不可隨意說話指點。這句話的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尤其是在公園大爺們下棋的時候。當他人在公共場所下棋時,就會很容易引來同樣喜歡下棋的棋友觀看。而此時,好顯擺自己的人就難免會管不住自己的嘴,“指點”兩句,但這種行爲是下棋人都不喜歡的。

關於這句話的流出,最早出現在清朝。相傳乾隆年間,一位名叫錢大昕的進士去朋友家做客,而此時正巧趕上兩位朋友在家中下棋。錢大昕本身也是一位棋友,他見一位朋友始終處於下風,便忍不住前去指導。
誰知這位朋友不但不聽,還指責錢大昕亂指點,沒過多久這位朋友便認輸了。這時在一旁觀看的錢大昕,洋洋得意認爲這位朋友是因爲沒聽自己的話才輸的,如果自己上的話肯定不一樣。

可誰知當他自己親自對局時才發現遠不是這樣,沒多久自己就敗下陣來,於是錢大昕便下定決心再也不在他人下棋之時指導他人了。
其實在他人下棋時,自有一套自己的下棋戰略和思路,隨意指導便會打斷他人,這樣不僅會讓對方煩惱還有可能好心辦壞事。

而這句俗語其實還有下半句,一語道出了做人真理。那就是“把酒多言是小人”,有些人在酒場藉着酒勁就開始胡說八道起來,這種人最爲可怕,也是人們最討厭的人。
交朋友最怕遇到這樣的人,因爲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他給賣了。也正是因爲如此,當大家遇到這樣的人後,都會躲得遠遠地,避免牽連自己。

從這兩句話中,我就可以發現古人的智慧無處不在,從日常的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就可以看懂一個人的品行性格,可交與否。只要我們可以多學俗語,便可以學習古人的智慧思想,在爲人處世中幫助到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