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農耕時代,農民真的忙碌、清苦,但過去的農民對物質的依賴程度沒有如今那麼高,一畝三分地就能養活幾口人,再加上大家的生活基本上差不多,也就少了對比下的失落,也就多了豁達和樂觀。之所以很多人羨慕莊主的生活,那是因爲莊主這個羣體同農耕時代的農人有幾分相似,但又遠遠超越過去的農人。

一、

當前,部分農莊,生產環節越來越趨向於農耕時代的生產方式。這一方面是因爲開發農莊的情懷型莊主(金主)越來越多,一方面是因爲市場的需求。

在這部分農莊裏,用人工栽種、除草、除蟲、施肥、澆水,用人工剪枝、搭架,用人工採摘收穫,拒絕一切工業化肥料和藥物。

毫無疑問,這樣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是受市場歡迎的。


儘管絕大部分農莊不是這樣生產的,但在很多城裏人的理解中,農莊不就應該這樣嗎?

事實上,消費者對農莊的期待,和農莊自身發展所必須的運營邏輯與產業支撐,是存在極大分歧的。

放棄高效的工業化生產方式,迴歸到農耕時代的生產方式,無疑,這是需求方和供給方博弈的結果。

我們要深度思考的是,這樣的生產方式能不能持續招工、能不能在效率和效益間做好持續的平衡?

如果,工業化手段依然可以生產出來健康的農產品,而且進一步得到公衆認可,那麼,這樣的生產方式會不會瓦解?

這,就要看公衆的農耕情懷了。

二、

農耕情懷,所“懷”的是農耕時代的自給自足、手工創造、自然循環和情感溫度。

生活在農耕時代,雖然也有着基本的貿易往來,但自給自足是社會運轉的底色。

自給自足能夠成立,一方面指的是農業生產一家一戶就能形成閉環,一方面指的是農業生產之餘的“兼業”。成爲“兼業者”的農民,要麼把農產品進行各項加工,要麼起屋造棚、紡紗織布、量體裁衣,要麼進行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的製造和修繕。

而自給自足,最大的特性就是手工。生活在農耕時代,幾乎全部的日常活動都在用手工填充,手工成爲生存的技能,是生活的依賴。

在手工製作的過程中,各種文化、感情、個性順勢融了進去,形成鮮明的符號,形成獨有的神韻。

純民間的以日常所需打造的手工物品,還無關匠心,但無意間成就了匠心,閃耀着拙拙的古樸之美,靈動着一方水土的風韻,體現着極盡機巧的智慧之光。

這就是農耕時代,手工創造下賦予器物的情感溫度。


手工之下,是取材用材上的自然法則。

傳統鄉村社會的造物,基本上都是直接取材大自然。當物品不能再使用的時候,一部分材料可以循環利用,一部分材料直接回歸大自然,基本上不產生任何廢物和垃圾。

取材大自然,迴歸大自然,始終保持着同大自然的和諧共生、循環往復。這就是農耕時代,手工創造和自然循環的奇蹟。


可是,我們畢竟身處後工業時代,大步邁入信息時代,甚至已經在勾勒人機融合的另一個新時代。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手工已經上升到藝術,和生活越來越脫軌。也就是說,農耕時代的生活特性離我們越來越遠。

三、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特點。過去的,終究是過去了。社會不會以個體的意志爲轉移,它會加速前進,一個時代轉瞬即逝。

我們無法超越自己生存的時代,我們甚至無法全方位感知自己生存的時代,我們只能順應時代。


工業時代是空前的大分工,生活在都市裏,你不必知道喫穿用度是怎麼的一個過程,每個人都在承擔着某一個過程的某一個環節,而最終的結果只需付出金錢就可以換取。或者說,生活在都市裏,你所經歷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分工的結果。

無論是誰,丟進都市就會被迫的被分工,任何人無力反抗,只能順應。正因爲分工,任何人幾乎都可以被替代。這就造就了都市人羣的危機感。

有了危機感,想在都市生存下去,唯有遵循規則、努力付出,舍此,別無他途。這也是現代都市的公平所在。但同時,這也就導致了都市人羣對金錢和效率的追逐成爲頭等大事。

離開效率會被淘汰,離開金錢無以交換,衡量個體的價值和尺度早就被註定。

在都市裏,因分工,每個人都無法成爲孤島般的存在。與此同時,每個人又都把自己活成了一隻孤狼,在城市森林裏艱難的覓食。

四、

身處信息時代,有時候我們會回望農耕時代。

在農耕時代,一位農人的日常是到自己開墾的土地進行各項田間勞作,在走向田間的早晨有機會聽聽枝頭的鳥鳴、看看天際線上的朝陽。


儘管農人不懂文人的浪漫,但風月無邊,既撩撥了文人的琴絃,也侵染了農人的稻田。當春來時,農人也心與膚俱柔,人與花皆羞。

農作物的生長具有周期性,不同時段的操作需要等待,這就會產生空閒。在空閒的時候,農人也會去讀書寫字、唱歌跳舞、發明創造、培育愛好等。我們今天有多少所謂的藝術創作、科技發明,其源泉來自傳統民間的勞作智慧、在拾古人的牙慧?

而古人的焚香、品茗、聽雨、賞雪、候月、酌酒、蒔花、尋幽、撫琴等風雅之事,更是我們今天陌生和望塵莫及的。


在農耕時代,農民真的忙碌、清苦,但過去的農民對物質的依賴程度沒有如今那麼高,一畝三分地就能養活幾口人,再加上大家的生活基本上差不多,也就少了對比下的失落,也就多了豁達和樂觀。

在工業時代,農民轉爲市民後,生活的獨立性越來越小,對物質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對他人的協助要求越來越緊密。

在工業時代,市民需要在工作中出賣時間,用時間換取價值,再去換取城市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質。對物質的追逐最後變成對金錢和效率的追逐,對金錢和效率的追逐,最後的結果就是演變成對時間的追逐。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誕生於1979年深圳蛇口工業區的宣傳語,折射出當年深圳人“追求效率”的一股子拼勁兒,繼而,全社會開始把時間與財富劃等號,“浪費別人的時間就等於謀財害命”成爲普世價值。


於是,在工業時代,光腳丫踩踩泥土這般最原始、最自然的觸動和浪漫,都變的極其奢侈。

五、

有時候,我們很羨慕農耕時代的農人,他們在我們今天來看,簡直過着風花雪月的生活。

之所以很多人羨慕莊主的生活,那是因爲莊主這個羣體同農耕時代的農人有幾分相似,但又遠遠超越過去的農人。


如今的莊主,充分享受現代化一切便利的同時,還有充分的機會看日出、聽鳥叫,而當看日出、聽鳥叫的意識被喚起,也就代表着精神世界的需求被喚起。

生而爲人,在獲得物質需要的同時,完成對內心世界的構建和豐富,不恰恰是我們很重要的追求?


想想每天奔走的大衆,很多人沒有機會看日出,匆匆喫過早餐,我們便要奔向上班的路上。

無論是騎自行車、電動車,擠公交、地鐵,還是開私家車,很多人的面部都透露着急躁的表情,我們怕沒有趕上車,怕堵在路上,怕因遲到而遭受責罰或錯失商機。

我們一直在趕時間,早已失去欣賞日出的意識。而下班路上,情況也好不到哪裏,我們又有多久沒有仰望天空,對着星星遐想了?


我們每天都在匆匆趕路,我們成了時間的奴隸。我們的生活被工作充滿,而我們的工作又成爲了生活最大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我們的地鐵、高鐵、飛機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我們也越來越焦慮,內心越來越貧瘠。

很幸運,我們有了休閒農莊這一連接城市和鄉村的載體,有了先進生產方式和豐富生活方式相融合的平臺。


在休閒農莊裏,兼容了農耕時代的勞作方式,享受着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賦予的各種便利,同時,我們有充分的機會喚起看日出、聽鳥叫的精神意識。

這就是莊主的生活:突破工業時代,生活在信息時代,回望農耕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