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小朋友們查看小燕趣聞新發現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王陽明,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傳奇的一生實現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成就,能被尊爲中國的第二位聖人是實至名歸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很多歷史名人都學習、踐行他的學問。
但是,學習陽明心學往往會陷入“唯物”與“唯心”思辯與爭論中,這不奇怪,年輕時的王陽明也困惑過,他按照朱熹的“格物窮理”的要求試圖求理於事物以失敗而告終,直到“龍場悟道”,才明白“心即理”,心外無理,求理於事物是錯的,那麼,陽明心學是“唯心”的嗎?也不是,應該說是“唯良知”、“唯天理”、“唯心體”的,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主觀”的“心”。這部分先不詳細展開,今天主要想講一下陽明心學中心性涵養的實修方法——格物致知。
實際上從證悟“心即理”到“知行合一”是需要“格物致知”來達成的,因爲人是要靠“思維”來指導行動的,但在王陽明看來,這是妄動的心,並不能成事的,必須“養得此心不動”。這與老子的“爲道日損,以至於無爲”的教導是一個意思。這個養心的過程就是“格物致知”,致知就是致良知,那麼“格物”怎樣“格”呢?突際上,“格物”就是“格心”,因爲“心外無物”,那爲什麼不說“格心”呢?因爲“心之體”是不需我們格的,我們也沒那個功能,需要“格”的是“心之體”所成的物給我們帶來的困惑,所以才說“格物致知”,怎樣格呢?格是“至”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有心之本體的覺知,實際上就是“觀心覺念”,這個在記錄王陽明教導的《傳習錄》中多有提到。
“格物致知”是涵養心性的方法,不是做學問、搞科研,那完全是兩個方向,格物致知需要返求諸己,能養得此心不動則成聖人,但是,如果要實修這個方法,要先領悟“心即理”,悟後才能修習。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