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参,就是当年被刘邦羞辱为猪狗的人,400年后他的子孙竟然成为了天下之主,真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当时的文官之首就是曹参的老乡萧何,刘邦想将第一功臣的荣誉赐给萧何。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刘邦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支离破碎。长眠于地底的刘邦根本不会知道,大汉王朝将会在400年后被取而代之,就像当年项羽看见秦始皇出游脱口而出的那样。
他更不知道的是,取代他的子孙汉献帝完成一统的不是中山靖王刘景之后刘玄德,反而是当年他辱骂过的那个人的后裔。
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东汉灭亡。曹丕是曹操的儿子,而曹操正是汉朝初年相国曹参之后。曹参,就是当年被刘邦羞辱为猪狗的人,400年后他的子孙竟然成为了天下之主,真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若说刘邦手下攻城略地的首席人才,各位首先想到的就是韩信。诚然,韩信在历史上大名鼎鼎,“国士无双”“兵仙”等赞誉之词数不胜数,是西汉开国最大的功臣,不过笔者却认为,曹参的功劳绝对比韩信还高!
曹参和萧何是老乡,当年二人同时从沛县出发,一同投靠了刘邦,自此一介小吏成长为开国功臣。《一代宗师》里有一句话,“有人要做面子,就有人要做里子”,刘邦的里子就是曹参。
自刘邦在芒砀山斩白蛇起义,曹参参与了所有的战争,而且战功卓著。
以资历看,曹参胜过韩信,理所应当是第一功臣。
楚怀王令刘邦项羽兵分两路,先取汉中者为王。鸿门宴上,项羽妇人之仁,不听亚父之策,刘邦侥幸逃过一劫。自此之后,刘邦羽翼渐丰,率先取下了汉中之地,而后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乌江自刎。
霸王死后,天下归心,西汉王朝正式建立,刘邦为汉高祖。按照惯例,胜利之后的下一步就是论功行赏,论功行赏的次序就是定下谁是第一功臣。但是这让刘邦犯了难,朝臣几乎都认定曹参为第一功臣,但是刘邦心里不愿意。
刘邦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如果立了曹参为第一功臣,那么势必会极大地提升朝中武将的地位。天下初定,武将的地位过高不是一件好事,反而会为以后埋下祸根。刘邦有意打压朝中的武将,提升没有兵权的文官的地位。
当时的文官之首就是曹参的老乡萧何,刘邦想将第一功臣的荣誉赐给萧何。这很快引起了朝中群臣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出生入死的武将。他们纷纷抗议刘邦的提议,认为曹参才是大汉王朝的第一功臣,《资治通鉴》记载为:“众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而萧何一介书生,寸功未立,担不起第一功臣这个荣誉。
刘邦面对愤慨的武将,举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他首先把武将比作是猎狗,曹参就是那只最厉害的猎狗;然后他把萧何比作猎户,是指挥猎狗的。《资治通鉴》记载:
猎狗再厉害,也不过是在猎人的指挥下才取得的成绩;猎狗到处都有,好猎人可是异常难找啊。你们不要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得上萧何,他就是我大汉第一功臣。
刘邦这种偷换概念的比喻一下子让武将们哑口无言,他们心里都明白刘邦的小算盘,但是谁也不敢反对。不过心中依旧非常不负,刘邦因为这件事一搅和,也是兴致全无,将分功之事暂时搁置,容日后再定。
不过有了怨言,就容易留下隐患。于是《资治通鉴》记录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这件事的几天后,刘邦在后花园赏花,忽然看到一群武将们在远处的沙地上窃窃私语。于是刘邦就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回答道:“他们在谋反!”刘邦听后大惊,于是赶忙询问张良对策。张良分析道:
“您以布衣而得天下,凭借的就是这些将士们啊,然而如今却全凭喜怒进行赏罚,将士们害怕赏赐分配不公,轮不到他们,并且再受到您无端地惩罚甚至诛杀,因此才聚众谋反的!”
刘邦一听,立刻对当时辱骂众武将后悔不已,不过此刻已经晚了,最要紧的是平复将士们心中的不满,于是向张良求计。张良曰:“您最讨厌的是谁?”刘邦答曰:“雍齿,他数次窘辱我,并且背叛我;我本想杀了他,却因为他功劳多,不忍心。”张良听罢,于是就献计曰:请赶快封赏雍齿!
刘邦是何许人也,立刻就明白了张良此计的目的:将士们不是担心封赏轮不到他们吗?如今皇帝连自己最讨厌的人都封赏了,还会轮不到吗?于是,刘邦就下令:“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结果就是“群臣人人自坚矣。”
这件事也就此了去。
萧何正式成为了大汉的第一功臣,也是大汉的第一位相国,直到去世。在刘邦去世之前,向吕雉交代身后事,吕后问:“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刘邦毫不犹豫的就回答道:“曹参可。”由此可见,曹参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其实是非常高的。
之后,吕雉按照安排将曹参立为相国。
曹参到底是一代忠良,即便是当年受到了刘邦羞辱,依旧是尽职尽责,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办法,大力发展经济。同时,他还减轻徭役赋税,引导农桑生产,注重文化教育,为后世的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萧何、曹参、刘邦,三人一同从沛县老家出发,成就了千古的大业,但是三个人的结局却不尽相同。刘邦高高在上地做了皇帝,对着曾经的两个兄弟发号施令,而曹参和萧何只能任由其摆布。萧何一介书生,却在论功行赏之时成为了第一功臣;满身伤痕的曹参只能居于其后,不能与之争论。
大汉朝的面子和里子虽稍有间隙,但是仍然配合地巧妙,为王的在外安定天下,为臣的在内安抚百姓,这才有了大汉朝400余年的江山,并在后世留下“萧规曹随”的美谈。
不过他们三个人谁也不会想到,400年后的曹参之后曹操,会灭董卓、伐袁绍,而后北定中原挥师南下。曹操虽然“挟天子”但是并没有做天子,不过曹操的儿子曹丕就没有这个耐性了,最终将帝位夺走,汉朝就此终结。
很多人都会说,曹操其实是夏侯家的人。
对此,笔者需要解释道,曹操是夏侯子孙一说出自《曹瞒传》,这乃是吴人所写,有很大的抹黑嫌疑,因此算不得数。《三国志·武帝纪》对于曹操与曹参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解释: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由此可见,曹操确实是曹参之后。历史就是如此巧合,当年被刘邦辱骂之人,400年后的子孙就终结了汉朝的统治。
不管是刘邦的刻意打压,还是张良的机智献计,亦或是曹参后人篡夺汉朝,都是历史上的一粒尘埃。《资治通鉴》上有太多诸如此有趣且发人深省的故事,因此笔者建议大家多读读历史《资治通鉴》,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不过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今古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
因为编纂此书的学者本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之前的1.3万本卖完了,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