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參,就是當年被劉邦羞辱爲豬狗的人,400年後他的子孫竟然成爲了天下之主,真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當時的文官之首就是曹參的老鄉蕭何,劉邦想將第一功臣的榮譽賜給蕭何。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劉邦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支離破碎。長眠於地底的劉邦根本不會知道,大漢王朝將會在400年後被取而代之,就像當年項羽看見秦始皇出遊脫口而出的那樣。
他更不知道的是,取代他的子孫漢獻帝完成一統的不是中山靖王劉景之後劉玄德,反而是當年他辱罵過的那個人的後裔。
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曹丕,東漢滅亡。曹丕是曹操的兒子,而曹操正是漢朝初年相國曹參之後。曹參,就是當年被劉邦羞辱爲豬狗的人,400年後他的子孫竟然成爲了天下之主,真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若說劉邦手下攻城略地的首席人才,各位首先想到的就是韓信。誠然,韓信在歷史上大名鼎鼎,“國士無雙”“兵仙”等讚譽之詞數不勝數,是西漢開國最大的功臣,不過筆者卻認爲,曹參的功勞絕對比韓信還高!
曹參和蕭何是老鄉,當年二人同時從沛縣出發,一同投靠了劉邦,自此一介小吏成長爲開國功臣。《一代宗師》裏有一句話,“有人要做面子,就有人要做裏子”,劉邦的裏子就是曹參。
自劉邦在芒碭山斬白蛇起義,曹參參與了所有的戰爭,而且戰功卓著。
以資歷看,曹參勝過韓信,理所應當是第一功臣。
楚懷王令劉邦項羽兵分兩路,先取漢中者爲王。鴻門宴上,項羽婦人之仁,不聽亞父之策,劉邦僥倖逃過一劫。自此之後,劉邦羽翼漸豐,率先取下了漢中之地,而後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烏江自刎。
霸王死後,天下歸心,西漢王朝正式建立,劉邦爲漢高祖。按照慣例,勝利之後的下一步就是論功行賞,論功行賞的次序就是定下誰是第一功臣。但是這讓劉邦犯了難,朝臣幾乎都認定曹參爲第一功臣,但是劉邦心裏不願意。
劉邦的顧慮是有道理的,如果立了曹參爲第一功臣,那麼勢必會極大地提升朝中武將的地位。天下初定,武將的地位過高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會爲以後埋下禍根。劉邦有意打壓朝中的武將,提升沒有兵權的文官的地位。
當時的文官之首就是曹參的老鄉蕭何,劉邦想將第一功臣的榮譽賜給蕭何。這很快引起了朝中羣臣的不滿,尤其是那些出生入死的武將。他們紛紛抗議劉邦的提議,認爲曹參纔是大漢王朝的第一功臣,《資治通鑑》記載爲:“衆將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而蕭何一介書生,寸功未立,擔不起第一功臣這個榮譽。
劉邦面對憤慨的武將,舉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他首先把武將比作是獵狗,曹參就是那隻最厲害的獵狗;然後他把蕭何比作獵戶,是指揮獵狗的。《資治通鑑》記載:
獵狗再厲害,也不過是在獵人的指揮下才取得的成績;獵狗到處都有,好獵人可是異常難找啊。你們不要再說了,沒有一個人能夠比得上蕭何,他就是我大漢第一功臣。
劉邦這種偷換概念的比喻一下子讓武將們啞口無言,他們心裏都明白劉邦的小算盤,但是誰也不敢反對。不過心中依舊非常不負,劉邦因爲這件事一攪和,也是興致全無,將分功之事暫時擱置,容日後再定。
不過有了怨言,就容易留下隱患。於是《資治通鑑》記錄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這件事的幾天後,劉邦在後花園賞花,忽然看到一羣武將們在遠處的沙地上竊竊私語。於是劉邦就問張良他們在說什麼,張良回答道:“他們在謀反!”劉邦聽後大驚,於是趕忙詢問張良對策。張良分析道:
“您以布衣而得天下,憑藉的就是這些將士們啊,然而如今卻全憑喜怒進行賞罰,將士們害怕賞賜分配不公,輪不到他們,並且再受到您無端地懲罰甚至誅殺,因此才聚衆謀反的!”
劉邦一聽,立刻對當時辱罵衆武將後悔不已,不過此刻已經晚了,最要緊的是平復將士們心中的不滿,於是向張良求計。張良曰:“您最討厭的是誰?”劉邦答曰:“雍齒,他數次窘辱我,並且背叛我;我本想殺了他,卻因爲他功勞多,不忍心。”張良聽罷,於是就獻計曰:請趕快封賞雍齒!
劉邦是何許人也,立刻就明白了張良此計的目的:將士們不是擔心封賞輪不到他們嗎?如今皇帝連自己最討厭的人都封賞了,還會輪不到嗎?於是,劉邦就下令:“封雍齒爲什方侯,而急趨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結果就是“羣臣人人自堅矣。”
這件事也就此了去。
蕭何正式成爲了大漢的第一功臣,也是大漢的第一位相國,直到去世。在劉邦去世之前,向呂雉交代身後事,呂后問:“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劉邦毫不猶豫的就回答道:“曹參可。”由此可見,曹參在劉邦心中的地位其實是非常高的。
之後,呂雉按照安排將曹參立爲相國。
曹參到底是一代忠良,即便是當年受到了劉邦羞辱,依舊是盡職盡責,採取了休養生息的辦法,大力發展經濟。同時,他還減輕徭役賦稅,引導農桑生產,注重文化教育,爲後世的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蕭何、曹參、劉邦,三人一同從沛縣老家出發,成就了千古的大業,但是三個人的結局卻不盡相同。劉邦高高在上地做了皇帝,對着曾經的兩個兄弟發號施令,而曹參和蕭何只能任由其擺佈。蕭何一介書生,卻在論功行賞之時成爲了第一功臣;滿身傷痕的曹參只能居於其後,不能與之爭論。
大漢朝的面子和裏子雖稍有間隙,但是仍然配合地巧妙,爲王的在外安定天下,爲臣的在內安撫百姓,這纔有了大漢朝400餘年的江山,並在後世留下“蕭規曹隨”的美談。
不過他們三個人誰也不會想到,400年後的曹參之後曹操,會滅董卓、伐袁紹,而後北定中原揮師南下。曹操雖然“挾天子”但是並沒有做天子,不過曹操的兒子曹丕就沒有這個耐性了,最終將帝位奪走,漢朝就此終結。
很多人都會說,曹操其實是夏侯家的人。
對此,筆者需要解釋道,曹操是夏侯子孫一說出自《曹瞞傳》,這乃是吳人所寫,有很大的抹黑嫌疑,因此算不得數。《三國志·武帝紀》對於曹操與曹參的關係有了明確的解釋: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
由此可見,曹操確實是曹參之後。歷史就是如此巧合,當年被劉邦辱罵之人,400年後的子孫就終結了漢朝的統治。
不管是劉邦的刻意打壓,還是張良的機智獻計,亦或是曹參後人篡奪漢朝,都是歷史上的一粒塵埃。《資治通鑑》上有太多諸如此有趣且發人深省的故事,因此筆者建議大家多讀讀歷史《資治通鑑》,畢竟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不過對於普通大衆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喫力的。因此,今古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白話資治通鑑》。
因爲編纂此書的學者本都是國學大家,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
做爲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鏈接購買。之前的1.3萬本賣完了,現在又新進一批,數量不多,就快沒庫存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