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回顧了國內融資租賃行業的歷史,結合市場情況分析了融資租賃和ABS的關係,並簡單談了新監管的問題,最後分別從投資人角度和發行人角度分享瞭如何看待融資租賃ABS。以下根據許文超先生的演講實錄整理

租賃行業的歷史

中國的租賃行業起點在80年代,第一家,或者說第一筆租賃業務是中信的前身,也就是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做的,很巧的是現在的中信證券也以承銷商身份在租賃資產ABS這塊做的是最大的券商之一。

簡單介紹一下國內整個租賃行業在近三十來年的發展情況。大致可以分爲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81到1992年,這個階段是起步發展階段,最早的租賃公司是中國東方租賃,也是一家外資背景的租賃公司,這個階段背景是國家的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爲了引入海外設備,國家開始陸陸續續成立一些租賃公司;第二階段,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整體行業稍微平穩,1995年前後有一些波動,這個階段的背景是,國內銀行體系處於開始成熟的時期,央行職能逐漸明確,商業銀行法正式推出,城商行、農商行逐步走向歷史舞臺,這個階段受銀行業蓬勃發展的影響,租賃行業有稍許波動;第三階段,1998到2001年,有比較明顯的行業波動,八九十年代我們國家的租賃公司主要都是外資背景的,1997年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在亞洲金融危機之下很多外資背景機構收縮自己的業務,相應的也影響到國內租賃行業的發展情況;第四階段,開始於2001年,2001年對於中國經濟是很重要的分水嶺,中國加入WTO,開放型經濟基本形成。任何一個從事金融行業的都對2001年以來中國經濟這麼一段長時間的增長印象深刻,整體而言,金融從業者也從這一段快速長期的發展中獲得了成長,租賃行業也是這樣。

我所在的公司遠東租賃也趕上了2001年這個節點,2001年開始起步發展。應該說,個人的發展永遠在時代的背景之下,公司也一樣,包括我們在遠東內部做總結的時候都會談到這一點,公司爲什麼能夠獲得發展,最重要的是因爲契合了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和需要。

整個租賃行業從起始之初到現在,中間經歷過波折,現在這個時點,很多租賃行業從業者、租賃公司感受到的都是蓬勃發展,無論數量還是規模都增長非常快,並且最近這十年也是行業的快速發展期。這種發展是否能夠一直持續?我想就像任何行業一樣,租賃也不可能永遠處在高速發展中,但如果它能增長,就一定有它的理由,未來租賃行業還會增長,它的理由是什麼?我想應該是金融行業不同子行業之間相互的競爭和對落後作業方式的替代。

到目前爲止租賃行業規模接近6萬億,租賃的本質是以物爲載體來提供融資服務,做融資服務最主流的機構是銀行。銀行的體量有多大?資產規模200萬億,租賃行業相比銀行體量佔比很小,在這個過程中孕育了機會。如果說以往十多年大家因爲整個經濟的增長,因爲固定資產投資持續的增加,任何一個金融子行業都有發展機會,那麼未來這種機會是相對稀缺的,只有更具備核心競爭力,更能夠爲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的機構才能獲得成功,未來租賃行業增長也在於此,相比傳統金融服務機構來講它能夠提供更加貼近實體產業的、更優質的服務,服務的效率和靈活度更高,這應該是未來租賃行業增長的空間所在。

放在一個大的前提下,整個中國經濟固定資產的增長,或者說投入還是非常之大的。在國內,金融行業的很多事情我們都希望和美國來比較,因爲美國是全球的老大哥,很多事都走在前面。就固定資產投資這個簡單數據,在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最近幾年達到了六七十萬億人民幣量級,對比GDP大概是80%,在美國這個比值只有大概20%左右。在國內我們一直說中國的經濟是投資推動的,這就是一個很直接的數據證明,在這麼多的固定資產投資中,用租賃方式來做的佔比並不高。整個租賃行業資產規模6萬億,每年新做規模近3萬億,3萬億相比60萬億佔5%左右,這就是租賃滲透率。在中國的滲透率不高,只有5%,而在美國超過20%,這也說明中國的租賃行業還有很大空間,當然這個數據的基礎是固定資產投資很大,截至現在,中國租賃規模相比美國而言絕對規模可能差別並不大。這是對整個租賃行業的基本看法,行業依然還有很大增長空間,但是這種增長一定不是大家齊頭並進式的增長,而是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纔會獲得增長。

就租賃行業內部結構來看,我們一般把租賃公司分爲三類,銀行系、廠商系和獨立第三方,這是從租賃公司背景來劃分的。銀行系的背景基本上是銀行,也就是所謂的有金融牌照的公司,目前國內有六七十家。廠商系是設備生產廠商,租賃業務以設備爲載體,如果你有錢,可以買設備做租賃業務,如果你沒錢,但可以生產設備,那也可以以設備爲載體開展租賃業務,所以廠商系的特點就是有設備;另一類是獨立第三方,既沒有錢也沒有設備。這三大系靠什麼生存?銀行系更多靠資金生存,因爲股東有錢,廠商系更多靠設備,因爲股東生產設備,租賃公司存在的目的也往往是爲了更好的去服務於設備的銷售。獨立第三方,既沒錢也沒設備,就只能依賴於公司的專業能力。這是三類不同租賃公司的各自生存邏輯。

下面是一系列數據,最新的租賃公司數量應該是超過1萬家。近幾年的複合增速超過60%,體現了租賃行業的蓬勃之勢,但是從租賃業務餘額來講增長沒這麼快,複合增長超過30%,但是也很快,也給租賃行業內部,包括租賃行業相關的上下游帶來很多的業務發展機會。

從一些數據可以簡單推算出,整個行業6萬億規模,1萬家公司,平均算到每家公司只有五六億人民幣,作爲融資主體來說這是非常小的規模,中國排前一百位的銀行都能過一千億,體量比較大,券商總共100多家,基本上稍微排名不那麼靠後的規模也都幾百億,所以平均5億是很小的體量,這也反映了在結構上整個租賃行業是兩極分化的。最大規模資產規模近三千億,前100家公司資產規模一般在100多到幾百億不等,200位之後的規模就比較小了。

這也回到了今天的主題,爲什麼講租賃和證券化,因爲證券化是很獨特的融資方式,本質上可以不依賴於主體而存在,如果做的資產質量足夠好就拿來證券化,主體是誰並不重要。實際上從監管角度並不會完全這麼看,也會看主體,並且較爲看重,邏輯上是假定好的主體更能生產好的資產。

還有一點大家也可以看得到,所謂行業資本金的增長情況,資本金的規模也不小,3萬億,相比整個租賃餘額佔比50%,看上去比例很高,但是如果把所有的租賃公司排序,排名靠前的租賃公司從業務量上來講更大,資本金顯得相對稀缺,排名靠後的租賃公司沒有那麼容易獲得業務,資本金到位後並不一定能馬上投出去。對於大的租賃公司,通過證券化可以更好的改變自己對資本的渴求,這個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因爲租賃是重資產的經營形態,更需要去管理好槓桿。

租賃和ABS

接下來說一下ABS市場。最近大概五年時間的發展,讓人產生一個錯覺,國內ABS是不是隻有五年的發展歷史,事實上遠東是在2006年開始做的,到現在已經12年,2006年是證監會想做試點,第一家是中國網通做的,一下子做了100億,那次試點的共9家企業,共做260億,網通分兩單做了100億,遠東當時做了4.86億。2006年我們的規模只有四五十億人民幣,體量很小,但是我們也希望參與到這個市場,那時候已經感覺到ABS這個產品對於租賃公司來說是很重要的融資方式。

在那個時點來看,證監會當時是想推這個產品,之後發生了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監管方面總結下來認爲是各種證券化、結構化的手法導致的,國內的證券化行業因此被耽擱了下來。到2009年第二次試點,遠東又做了第二單證券化,第二次試點做了兩年時間,2009年開始做,2010年落地,後來一等就等到2014年,2014年做了第三單業務,2014年對證券化來講是很重要的節點,交易所出臺了專門的證券化辦法。從這個圖可以看到,從那之後整個市場證券化規模每年幾乎以翻番的速度在增長,遠東在2014年底之後,2015年到2017年,主要是從負債結構管理需求的角度來做證券化。

最近幾年證券化的發展突飛猛進,一方面是規模,我們可以看到到2017年整個規模已經超過接近1.5萬億,另一方面是市場,無論是交易所市場,還是銀行間市場、保監會市場,包括私募的市場,都推出了自己的管理辦法,推出了自己的產品,所以市場是蓬勃發展的。當然還有一點是資產的類別,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統計過,據我估計目前能夠做證券化的資產類別超過20種,可能還不止,早期的時候,2014、2015年我們當時會看,比如遠東發證券化佔整個行業的比例,佔整個租賃行業比例,佔所有行業比例,當時比值還是挺高的。如果我沒記錯,租賃資產證券化佔到所有證券化比例一度超過1/4,但是到現在,2017年的證券化市場中,租賃資產證券化佔到所有比例只有10%,這個比例已經佔到所有比例的10%,整個企業ABS不到1萬億,10%就是不到1000億。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今天我們在這裏討論的市場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一年大概1000億左右的,轉化爲券商的投行業務收入則更小,比如給千分之五的費用,一年幾個億,不算很大的市場,但是這1000億對於租賃公司、對於租賃行業來講很重要。

融資租賃債權資產是天然的ABS基礎資產,它是一個基於合同的債權型資產,權利和義務非常明確,而且期限不太長,也不太短,操作起來比較方便。現金流非常確定,變化很小,一旦合同約定之後就是固定的,和租賃公司後續經營並沒有太大關係,不像收益權隨着經濟情況波動而波動。而且兩者都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租賃行業每年30%複合增長,ABS市場每年接近翻番的增長,兩者都有對彼此的訴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對於租賃公司來講最核心的是資產能力,能形成好的資產就意味着一切,也能帶來更多負債,帶來更多業務,掙更多利潤。ABS是資產和負債結合最緊密的一種融資方式,就像剛纔講的,理論上作爲一個ABS投資人可以不看發行主體,而只看資產本身,當然他得有足夠的專業能力。

這是前面講的融資租賃和ABS的關係,因爲在這個行業做了很多年,從我進入租賃行業開始,ABS也開始了它的起點,到現在爲止,遠東是市場上最大的ABS發行者之一,一直在關注這個市場,也更能深刻的感受到這兩者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前面大致分析了一下,後面想講一下新監管的問題。

新監管

剛剛下面也和同行在聊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我們在做租賃業務,也在做ABS,並沒有一個特別的時點,讓人感知到新監管開始了,同時,整個市場的變化很早就開始了,從2016年到現在變化非常大,每個人都能感知到,從2017年開始各種辦法層出不窮,出到大家已經麻木了,很多時候甚至都不太會去深入研究這個《辦法》的出臺意味着什麼,因爲下一個辦法可能就在路上,隨時會改變遊戲規則,到後來,市場很多時候甚至以一種很娛樂的方式看這個《辦法》出來會怎麼樣。

總結了一下新監管。新監管的背景,供給側改革主線,“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這是國家“權威人士”總結出來的。從經濟實踐中我們都看到,它已經在實實在在落地了,去產能主要體現在“兩高一剩”產能過剩行業,包括鋼鐵、煤炭產能在內,是很實實在在的去和減。房地產的去庫存大家也看到了效果。去槓桿方面,在座大部分都是金融從業者,我在微信上看到很多人在不斷的抱怨去槓桿之下大家的業務很難做,很艱難,但是從數據來看,如果相比去產能和去庫存這兩個話題來講,國家的去槓桿還沒有真正開始,因爲去產能,人家真的是把鋼的產能減了一兩億噸,去庫存也真的是從10來個月減到3個月、5個月,去槓桿,雖然M2增速依然還在9%左右,無論企業部門還是金融部門只是增速變得更慢,但是並沒有降下去,中國整體負債相比GDP依然處於比較高的位置,所以儘管我們的去槓桿還沒過渡到真正“去”的程度,但是每一位從業者已經感覺到挺艱難的了。

降成本、補短板,監管的變化,新的政策出來都是在補短板,包括“三大攻堅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我們把一條主線和三大攻堅戰放到一起來看,大家會發現它帶有一個很明顯的底線思維在裏面,不是說長處和亮點要做到什麼程度,要趕英超美,而是中國經濟哪些地方是不足的,要趕緊補上,哪個地方可能出現雷或者是坑趕緊填上,從這個視角看待中國經濟的發展,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轉變。

改革開放之後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時代主題,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總是看到GDP又超過哪些國家,又接近哪些國家。在座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70後、80後,在我們讀書的時代,中國的GDP那時候排名第7位到第10位,但是現在摺合美元13萬億,美國19萬億,穩穩的第二位,而且穩穩超過第三位許多,現在大家都在猜什麼時間超過美國,談的多了,美國也當真了,這不就發生了貿易戰。這是中國經濟過往四十年很重要的主題,在不斷的強化亮點,哪些地方做得好,但是現在是站在哪些地方有缺陷的視角看,整個宏觀思路的變化轉換也體現在微觀的個人和企業主體層面。企業以前總覺得要掙多少利潤很重要,又增長了多少,又做了多少業務。但是現在不一樣,大家看做業務是不是更規範,我是不是黨建做得有聲有色,看的視角不一樣,現在仍然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但是現在更加強調業務的規範性,這一點轉變是非常大的。

遠東也在海外做很多業務,也經常和一些國際金融機構接觸,比如一個國際投行,他可能做合規的團隊規模比做業務的人規模相比差不多,或者甚至更多,這是其一。其二,做合規人的收入相比做業務的收入也不會明顯低,這是一個成熟經濟體機構的特點。反觀國內,很多人如果在投行工作,大家不是那麼在意那些做合規的,覺得干擾了自己做業務,但是在未來會轉變,因爲整個國家大的思路在發生變化,包括現在出的這麼多《辦法》就是補短板,補制度的短板,補體系的短板,補基礎設施的短板,所以我相信未來這些基調會影響到各行各業的作業方式,在金融行業可能會顯得尤爲突出。

當然整個邏輯也暗含了後面要講的比如精準扶貧、污染防治這些國家所重視的方面,作爲一個很具體的企業如何去參與,這是社會責任層面,但從經濟層面看,參與之後,又能夠有什麼好處。

相關的政策非常之多,這邊我重點列了幾個相關性比較強的政策,也是近期的,大概是從去年底到現在的一些辦法,後面再和大家簡單的分享一下對政策的看法。

年初2月9日,上交所、深交所及機構間報價系統分別發佈《融資租賃債權資產支持證券掛牌條件確定指南/信息披露指南》。在ABS各類基礎資產很多,租賃不是最大的,比它大的小貸、應收賬款都很大,但是爲什麼有租賃指南,因爲租賃做的歷史長,更容易規範,背後共性的東西更強,這也是爲什麼租賃ABS更具有獨特的吸引力。

《指南》從多個角度進行了詳盡的規範。一是原始權益人,要求運營滿2年,上市公司或子公司,或主體評級AA級以上,說明要求更高了,以前沒有談到原始權益人的資質問題,AA級融資租賃公司在國內有多少,我沒細數,絕對不會超過200家,可能更少,大概在100上下,這個比例佔到1萬家的比例只有1%到2%,這個比例並不大,所以我覺得這個對租賃行業來講是相對比較嚴苛的要求。真正發過證券化的租賃公司數量也沒那麼多,可能不到100家。對於後面的公司來講怎麼辦,也是現在很多人熱衷探討的問題,比如收購租賃資產,再集中發ABS等一些新鮮的做法。交易所也提到一些豁免情況,比如高度分散、單一最大不超過千分之一,或者每一個單體資產質量都很高,都在A-以上,或者強擔保AA級以上,這也是我們看風險的視角,如果主體比較強,風險比較低,如果基礎資產質量比較好,風險也會比較低,如果這兩者都不滿足,資產足夠分散,風險也比較低,其實這也是投資人看證券化很重要的三個維度。很多時候大家會慢慢退化掉,退化到就看主體,就看單個資產或者分散度,這樣並不能抓住證券化多維的豐富特點。

二是基礎資產,首先肯定是不涉及負面清單,特別提到一點是要具備商業的合理性,這一點我站在租賃公司的角度來說也挺好的,監管機構來關注你的商業合理性,某種程度上他其實是在爲租賃的ABS背書,因爲他們有審覈你們商業層面的東西,從經營角度看基礎資產是否合理,當然客觀上也讓要求顯得更高,比如分散度,分散度的要求是不少於10個,最大的佔比不超過50%,最大的5個佔比不超過70%,這個分散度從數學的角度來講要求並不高,因爲一般來講超過30個才具備基本的統計規律,但是它要求不低於10個,所以我認爲要求不算高,但是對租賃公司來講會形成挑戰,因爲市場上有單個資產就拿來做證券化的,那就有障礙了,不過這並不是主流。當然也有後面的情況,就是原始權益人的資質足夠好,強擔保,看到這兩個條件都有豁免情況,就是原始權益人足夠好,也在區分好機構和壞機構,區分好學生和壞學生,好學生上學遲到沒問題,但是對壞學生有要求。

三是盡調,強調商業合理性,這是租賃公司要關注的,如果做業務只是想做一個通道,不管投資人未來能不能兌付,我做一筆業務就行,這樣顯然是行不通的,從你做這個事的出發點來說一定要具備商業上、邏輯上的合理性。

四是結構,風險自留問題,要麼持有最後5%,要麼每一層持有一定比例的自留比例,這個要求讓原始權益人與基礎資產綁定得更好,無論會計上有沒有出表,不能真正的從風險上出表,對整個風險包承擔相應的管理責任。

五是綠色通道,交易所鼓勵的“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中國製造2025,還有其他領域,還有信息披露,要求非常細緻,一個租賃公司怎麼做租賃業務,從哪些角度去看,基本上在細節披露中都提到了。

這是交易所的指南,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辦法》是大家所知道的也是特別關注的資管新規,這個《辦法》開宗明義提了證券化不屬於它所覆蓋的範圍,但是這個《辦法》影響到整個證券化的生態。具體來講,影響到了其中的計劃管理人、投資人,這兩者對於證券化來講非常重要。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打破剛兌、禁止資金池嚴控期限錯配,意味着什麼呢?整個資管行業從銀行來纔來講20多萬億,信託也有20多萬億,保險整個行業10多萬億,保險資管可能只有幾萬億,再加上公募基金10來萬億,加起來體量很大,但中間有嵌套的成分在,加起來大概七八十萬億,去掉嵌套起碼還剩一半,這些站在發行的角度是真正的投資方,是資金來源,但是因爲資管新規會帶來極大影響。

我們知道銀行理財是各類資管中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但是它裏面80%資金都是一年期以下的,它投的資產可能是反過來的,可能80%都是更長期限的,所以資新規出來以後對重要的資方面臨很重要的挑戰,當然資管新規給了兩年半調整時間,但是幾十萬億的體量需要調整確實會帶來很大沖擊,當然也會帶來很多機會,機會在於,對幾十萬億對應的大量非標資產而言涉及到轉標的問題,對於標準化資產不存在錯配的問題,只有非標的才存在,這些錯配的要麼發更多更長期限的資金,這個難度很大,需要逐步改變個人投資人的習慣,同時銀行發理財又不能承諾保本,會進一步加大發行難度。要麼進行轉標,有幾種做法,一種是轉爲表內,通過信貸的方法承載大量非標資產,但是這要受到資本充足率的影響,所以銀行是不是有足夠的資本承接這麼大的資產是第一個問題,央行已經做了很多調整,給了很多空間讓銀行來做調整,但是這種回表的過程會大量擠佔銀行放信貸的量,我想這應該也是爲什麼9%的M2增長下,市場依然感覺資金很緊的原因之一,因爲大量增長來自於回表的過程,二是拿着非標標準化掉,所以這會給證券化帶來很多機會,當然資管新規也強調銀行不能買自己的產品,必須市場化銷售,這會深刻的影響整個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的情況。

禁止多層嵌套,包括還有槓桿比例要求,槓桿對投債權的資金是3:1,要求不算苛刻,禁止多層嵌套斬斷了很多通道的業務機會,當然還有其他的各種各樣的要求,這就不一一展開了,相信大家通過各種途徑已經瞭解了。

比較重要的是《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這個《辦法》從出臺試點到正式落地,其實中間有比較大變化,就是在上面看到的0.15%。在之前試點的時候就兩個邏輯,要能穿透就算風險暴露是針對最終債務人的,如果不能穿透則納入到所謂的匿名客戶,但是又不能超過一級資本10%,比例很小,大家認爲以後證券化沒辦法投了。監管考慮到實際情況做了調整,引入了0.15%的概念,如果可以穿透,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風險暴露小於一級資本金額的0.15%,比如你是證券化就是產品本身,和匿名客戶沒有關係,和基礎資產最終債務人也沒有關係,0.15%這個值是高還是低?比如拿一個排名前50的銀行來看,大概的資產規模假設是三五千億,一級資本大概10%,也就是三五百億的一級資本,它的0.15%大概5000萬左右。但是要知道這5000萬算的是風險暴露,比如證券化如果總的資產規模20億,最大客戶佔比只有5%,比如1個億,它只投了證券化的20%,風險暴露只算一個億的20%,就是2000萬,這個臨界值還是挺高的,對國內排名前100來位的銀行而言,去投一個二三十億的證券化產品,投其中的一到兩個億,或者兩三個億,基本上不太會觸及到線,他可以把產品本身作爲交易對手,留的餘地還是比較大的,其他的不可以穿透的也有類似的做法。這中間帶來一個爭議點,或者是後面大家要考慮的問題,如果銀行把產品本身作爲交易對手,是不是需要對產品本身有一個授信?這也是我們在實踐中遇到的一個問題,銀行投了很多證券化,投了之後覺得都應該算到發行人頭上,集中度變得很高,爲什麼算在發行人頭上,不算ABS產品頭上?從投資者風險判斷角度要考慮,到底算在每一個產品頭上還是算在產品發行人的頭上。

《流動性管理辦法》,這個《辦法》是針對所有商業銀行,並且要求2019年能夠達到要求,中間標紅的證券化投資是計入其他投資的,相比貸款權重是高的,如果從流動性指標來講,一個銀行是投一筆ABS還是放一筆信貸?放一筆信貸可能是更合適的,特別是,如果放的是短期信貸,會顯得特別合適。這個指標到底多大程度上影響銀行投ABS的意願?可能這個影響的程度不如指標上看去那麼大。

《商業銀行委託貸款管理辦法》,最重要的點是銀行不能以信貸或者理財資金來直接或者間接的承接委貸資產,如果有些租賃公司做了委貸資產,再證券化掉,有些銀行不能買,當然實踐中有待於進一步檢驗,並且租賃公司以委貸作爲資產也是非常少見的做法。

如何看待融資租賃ABS

最後想談談如何看待融資租賃ABS?分別從投資人角度和發行人角度來看。

從投資人角度,無論融資租賃類ABS還是其他類ABS,ABS這類產品相比同級別信用債的溢價依然存在,大概50到100DP,這是產品本身創新溢價或者流動性溢價,或者是其他原因,但它實實在在的有這麼多溢價。但是我們知道,ABS既有基礎資產做保障,同時又有發行人的聲譽在裏面,它的風險保障措施基於主體信用債,同時還有一個附加,所以從性價比來講,我覺得是非常高的。其次就是評級提升預期,我們自己發的證券化幾乎100%一年後都有評級提升預期,再就是風險資產佔用優勢,只佔20%,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計算一下,轉換成收益率,大約相當於多少。

由於時間原因,挑幾條講一下。先說供給和需求的變化。資管新規講了很多東西,在規範之下,有些基礎資產是縮量的,比如現金貸,比如小貸,從而也使得整個ABS市場的供給量不會像以前那樣快速增長。從需求端來看,不同資方面臨着不一樣的情況,有些期限錯配很厲害,現在沒有什麼投資空間,但是有些機構還依然有很大投資需求。正如前面講的,證券化相比一般的債不僅僅有產品本身的溢價,還有因爲風險資產帶來的潛在收益溢價,因爲它只佔20%的風險資產,對比100%風險資產佔用,這中間潛在利差大概也有50到100BP,這兩者考慮進來之後意味着,一個銀行去投證券化可以多獲得100到200點的收益,這是非常可觀的,而且這是相比信用債而言,而我們知道,現在信用債的價格甚至已經超越信貸,所以我認爲一個銀行站在合理的獲取利潤的角度,去投證券化是一個非常理性的選擇,但是因爲自身的監管或者歷史的原因,資產負債結構原因,投的空間可能受到各種制約,所以需要在這兩者間進行平衡,這是市場供給和需求的變化。

再就是產品篩選能力,到底看發行人還是資產本身?這是需要每個投資人思考的,有些投資人非得穿透看,看了之後與自己風險控制標準不太一樣,就開始猶豫,但是這個過程中完全忽略掉租賃公司作爲一個風險識別主體的能力,這也是有失偏頗的。我認爲應該穿透看,看什麼呢?應該是看是否與發行人的風控標準一致,如果認可發行人本身的風控能力,同時又通過穿透看到,基礎資產與發行人的風控標準一致,那就應該投。

從發行人角度來說,堅持做好的基礎資產,適度分散,主要是適應投資者羣體的變化,銀行與非銀行在改變,銀行這個羣體內部也在變化,城商行、股份制和國有銀行大家情況都不太一樣,發行人需要緊跟投資人需求,當然,也要緊跟政策,我們做過一個“一帶一路”的證券化,審批只花了7天時間。成爲受信賴的服務機構,這是規範性要求,我相信以後也會越來越重要。

來源:CSF行業平臺

轉自:小時代大資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