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的精髓是: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不能只看男女不平等,男女真的平等了嗎?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化素養,不是一句男女不平等可以否定的。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這纔是孔孟之道的根本思想,別用你骯髒的思維否定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你們還不夠資格,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爲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今天的成績無疑是偉大的,但是也有很多弊端,禮義廉恥,忠孝節義,很多人都已經不在乎,但是,一句話,無論你是什麼朝代,無論是哪個國家,沒有忠孝節義的人是不配爲人的,也不會成功的,這就是中國爲什麼富強的道理,因爲我們是禮儀之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句話,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現代的人,最不能接受孔孟之道的男尊女卑的觀念。冷靜再想想現實生活中。女權解放了,可女性的壓力負擔加重了?女權與孔孟之道的衝突是最直接的了?從樂觀角度來說,拋開民族情節,中國人骨子裏的觀念,比如說“我是你爹,你就得聽我的!”這些都來源於孔孟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階級化,不許忤逆,不許以下犯上,而西方文化裏木有這種理念。

總有人爲孔孟之道是糟粕,但很少有人瞭解孔孟之道。唐朝時期中國也尊孔孟之道,請問唐朝弱小?孔子的仁愛,愛人的思想。是治療如今這個社會人情冷漠的良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也是中國教育問題的節點所在嗎?如今這個社會中的仇富心理說白了是見不得別人好,這不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最好應用嗎?

認爲孔子限制人思想的,應看一下他的因材施教的理論。況且後人自己把三三得九算錯卻歸罪於古人發明錯,實在可笑!孔子的講學方式是將已經被發現的真理傳承於後人。但有的人卻硬要將分辯一加一等於二還是等於三,這已經被發現的真理作爲是創新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表現。

孔孟之道之所以稱爲雞湯理淪,是因爲它看上去讀起來都很華麗,但做人無法達到更無法在社會中施行,所以儒者只好借了她豔麗的外表來包裹本性的醜惡。不知道的可以學習瞭解,不能全盤否定,幾千年的人學習的東西總有其合理性,幾千年有多少聰明人,難道他們比我們傻?孔孟之道就是思想化文化。

比如孝順父母,大部分當大哥的,都孝順多幹活,但是受父母打壓,反而更喜歡小的。所謂的孔孟之道只是單方面的,其實效果適得其反,孔孟之道根本不懂人心。優良傳統繼承,存天理滅人倫拋棄。儒家思想核心是融合,中庸。是中華民族能夠延續的根本。每次儒家都能起起落落就是因爲積極吸收各家之所長。

理學和心學都是儒家,都各自有所長。即使到了近代凡事國學大師都是以儒家自居,像馮友蘭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學習西方哲學更精通各家哲學,編寫的《中國哲學簡史》,講的很客觀。但是像他最後還是最傾向儒家,稱是現代新儒家。還有一個就是儒家文化多子多福導致我們人多,不可能有更多的食物。必須發展出農耕文化和飲食文化,喫肉和喫五穀雜糧形成一種潛在的矛盾。故而我們的毛髮退化的早,野性也隨之退化了,反抗精神也就讓我等只能心中有萬馬奔騰爾。這些勇氣每過幾百年必須來一次

滿嘴仁義道德、滿肚男盜女娼!孔孟之道是封建社會產生的思想理論體系,它有精華、糟粕!看你怎麼學習、認識、借鑑!歷代統治階級、把它作爲工貝、統治奴役人民!值得深思的是:每當改朝換代時、孔子的後人都積極主動去迎合新主人!所以、從漢朝一直到清朝、民國,孔子的後人都過着王公貴族的生活!

儒家思想屬於修身、治世學說。是爲了社會安定,人民團結的大綱。時代在發展各時期都有不同儒學的延伸版出現,只是近代人接受了西方思想傳染,沒有人好好研究改造儒學更適合當今社會。這是我們的問題,不能賴古人。社會的發展有截斷性,各截斷都有不同的思想出現,繼承、改造、延伸纔是我們要做的。罵儒學就和罵父母是一個道理,上輩人和下輩人思想上肯定是有代構的。

封建社會婚姻不自由,更不主張離婚自由,從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婦女的權益,比如封建社會,有很多情況不允許把結髮妻子趕出門,如先貪後富不出。妻子家人全不在者不出。這也有人性化的地方,起碼比現在要好,所以現今的制度不一定就都好於過去,不能一棒打死,如果女人在封建社會幾千年過的都水深火熱,那麼當時男女比例早失調了。董仲舒後的儒家確實是害人的,完全是統治者的工具,可孔孟不是,他們有自己的理想,遠超他人的能力,無論治理一地,教學還是領兵打仗都有一手,不是後來的酸儒。仔細查一下孔孟生平,他們要是屈服於現實作爲統治者的狗早就發達了。孔子說,知之爲知之,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只是完全被統治者扭曲了。

而且孔孟更在乎現實,懂得人心,魯國有國民作爲奴隸在外,法律規定將其贖回可找國家報銷。孔子一弟子有錢贖回國人沒有報銷還被大肆宣揚,孔子卻沒有絲毫喜悅悲哀道,以後很難有人贖回本國人了……爲什麼?明明幫國家找回國民是一件好事,國家也不用國民損失,這種聖母一出其他贖買國人的怎麼還去報銷,之後那些國民也很難回來了。而後孔子另一弟子救下落水孩子,孩子家送了一頭牛作爲謝禮並被手下,孔子也沒說什麼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回報,反倒高興地說以後魯國落水孩子有救了。再說孟子,網上有名的那條寡人有疾大家大都聽過,就是國王一次對孟子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反倒說,只要盡到國王的本分好好治國管理手下和民衆,好色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聖母婊?孔孟可都是鄙夷的,他們都清楚,看似做了好事,實際上對國家和社會不利!

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他母親活着他爲什麼周遊列國?一個跟人野合的產物,能幹什麼好事?歷來不管哪個外來入侵者侵略,孔府都是第一個響應的,比如蒙古,比如滿族,再比如日本人入侵,這也就是爲什麼孔子儒家思想幾千年不倒的原因,因爲他會見風使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