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本名叫《困在宜家衣櫃裏的苦行僧》的小說出版,光在法國累計銷量就超100萬冊,成爲當年不折不扣的爆款。

它講了一個神奇的故事。一個孟買的窮小子,機緣巧合之下,從一個宜家衣櫃出發,開始了一段荒誕的旅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利比亞……

人們熱愛這個故事,是因爲這段旅程充滿了感悟與治癒。

根據這本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衣櫃裏的冒險王》,月底即將登陸國內院線。

這是一個想象力有點大的故事。

故事從一個「窮」字出發。

阿賈出生在印度一個清貧的單親家庭,媽媽靠着幫人洗衣服爲生。

幼年的阿賈,頭腦裏就被刻上「貧窮」「出身」的概念:

阿賈:你怎麼知道我們不是窮人?我上學了,有些事我是明白的,我們非常非常窮。

媽媽:咱們不窮,因爲我們擁有彼此。

阿賈:但這不意味着咱們有錢。

媽媽:……

故事也一直在圍繞一個「錢」字做文章。

因爲窮,後來的阿賈,成爲一名街頭混混,招搖撞騙爲生。

他想通過這個方式,攢錢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只是,母親沒等到那一天,就去世了。

他在母親的遺物裏發現了自己出身的祕密:一封封來自法國的情書。

阿賈的生父正是一個法國人,生活在巴黎。

於是,貧窮的阿賈,帶着母親的骨灰,以及100歐元,前往巴黎尋找自己的身世,也是尋找自己的夢想。

片中有些小細節很可愛。

比如初到巴黎的阿賈,遇到一個黑車司機。

司機繞路騙錢,阿賈也知道,卻不說。

因爲,他享受這個被騙的過程: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被人當成一個有錢的遊客。

在巴黎,由於沒錢住宿,阿賈只好躲在宜家的衣櫃裏睡覺。

「宜家」這個設定很妙。

阿賈小時候在孟買街頭偶然得過一本宜家產品圖冊,從此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對於銀幕外很多觀衆來說,「宜家」是一個平民品牌。但對於阿賈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阿賈第一次出國,第一站就拜訪他的dream land——「宜家」,也遇上了他心心念唸的女神——一個同樣來自異鄉,美國的女孩。

遺憾的是,來不及赴約,他躲進的那個衣櫃被裝車,開往英國。

此後,這個宜家衣櫃宛如一個時空機器,帶着躲在裏面的阿賈,開始了奇遇之旅,橫跨幾個國家:法國出發,到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甚至是利比亞。

而在這些路線中,阿賈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和事,又使得本片有了公路片的性質。

當然,是窮遊版的。

但這樣的窮遊,好玩的地方又在於,它被賦予了闖關性質。

例如,在英國邊境以及西班牙,阿賈被當成難民受困於警局和機場。

過了這受困關卡後,他又遇到當紅的影視明星、遇到殺手、海上劫匪,甚至還進了難民營。

遭遇的這些人和事,就像我們玩遊戲所做的一個個任務般。

而窮遊阿賈的闖關過程,不僅僅是橫跨幾個國家,還要從衣櫃闖到公路,從公路飛到天上,從天上又到海上。

所以從內容來說,《衣櫃裏的冒險王》這個譯名,倒也貼切了。

這部片不禁讓人想起十年前的高分神作《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都用印度電影的形式去講一個歐洲精神的故事。

你以爲它是印度片,其實它是法國和印度合拍的電影。

所以,其實這是一個融合了印法風格的故事。

腦洞大開,但更多的是法式腦洞,法式浪漫和童話情節。

本片的原著故事來自於法國:法國作家羅曼·普埃爾多拉所著的《困在宜家衣櫃裏的苦行僧》。

小說裏,作者的天馬行空,則爲電影化提供了良好的改編素材。

而請來的卡司,也是實力派。

扮演阿賈的,是丹努什。

丹努什在南印紅透半邊天。

當年阿米爾汗那部《神祕巨星》中,少女尹希婭第一次蒙面演唱的歌曲《Why This Kolaveri Di》,就是丹努什的歌。

其他卡司還包括:

艾琳·莫里亞蒂,今年口碑大火的美劇《黑袍糾察隊》女主;

巴克德·阿巴蒂,當年的《菲利普船長》,讓這位索馬里演員喜提包括奧斯卡在內的N個最佳男配提名。

貝熱尼絲·貝喬 ,曾獲戛納影后,奧斯卡最佳女配提名,就是那部奧斯卡最佳的《藝術家》女一呀。

導演肯·斯科特,曾經拍過口碑不俗的喜劇,《星爸客》(Starbuck,2011)。

所以,這樣來看,本片的裏子,也是非常硬的實力派。

雖然故事的主角是印度人,毫無疑問,故事的內核是法式的。

在貧窮、階級流動、難民的話題上,電影毫不猶豫站在窮人這一面。

阿賈這個人物,雖然出身在貧民區、從小和地痞流氓一起長大,但,他良知未泯。

其後,一步步,曾經貧窮的阿賈成爲了人生贏家:

泡上了美國妹子,還幫了世界影星一個大忙併得到回報。

阿賈最後的選擇,也頗出人意料(不劇透,請自己看)。

但這一切,都在結尾給瞭解釋。

或者,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說,這個解釋爲觀衆留出了更爲豐富的想象空間。

這個結局,很聰明。

如果有時間,不妨感受另一種別樣的電影風情。

搞笑,腦洞,正能量,溫暖色調這些,都有了也足夠豐富了。

是一部不需要費什麼神,也看得很開心很感動的電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