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有一個兵家必爭之地,10年前改名,卻沿用1800多年前的名字

湖北有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建國之後,沒改名叫襄樊市,襄樊市是地處漢水中游,北望南陽,南眺荊門,在歷史上面,由於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也都成了搶手貨。2010年,襄樊市改名成了襄陽市,說起襄陽市,這個名字就有一點歷史悠久的感覺。

襄陽從秦朝開始,因爲實行了郡縣制,所以被劃分隸屬於南郡,被正式命名爲襄陽的時候,是在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設立襄陽縣,於此建立襄陽城,當然後面也歷經幾番波折,王莽篡漢自立,襄陽就被改名成了相陽,取了諧音名字,劉秀推翻了王莽之後,襄陽也得以恢復。

東漢末年的時候,羣雄紛爭,襄陽和荊州成爲當時最富裕的地段,所以在三國時期,諸葛亮隆中對時,重點點名襄陽,意圖取天下,荊州和襄陽兩地必奪之。而到了司馬晉朝,襄陽依舊是富庶之地,但卻有多個小名城出現,其中原先的襄陽就分爲了順陽、新城、義陽等郡。

隋朝時期,撤郡守改成州府,之後又改回來了,如果襄陽的轄地分別隸屬於襄陽、南陽等四個郡,唐朝的時候,搞了一個天下分十道,其中山南道就包括了襄陽,但後面十道改成十五道,襄陽就隸屬於其中拓寬的山南東道。

宋朝呢,與唐朝不同,十五道被改,原先襄陽是屬於山南東道,後面隸屬於京西路的襄州管轄,後面有被京西南路管轄,這也足以見得襄陽這塊肥地,個地方州府都想搶過來自己當寶。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宣和元年,襄州被升格成了襄陽府,自然襄陽縣也就挑出來了,而後元朝自然也的照顧這一塊肥地,所以又見原來的襄陽府升格成了襄陽路總管府,而襄陽縣的地位也隨之變高了。

明清時期,襄陽是先後隸屬於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和承宣布政使司管轄,最後是隸屬於安襄鄖荊道、鄂北道、襄陽道,民國時期小改動,大致不變,而新中國建立之後,就開始組建成了襄樊市,是屬於桐柏行署第三專署管轄,後面屬於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陽區管轄。之後再建市的識貨襄樊市成了省轄市,但在1983年又撤銷了襄陽地區,將其併入了襄樊市中,直到2010年的時候,襄樊市改名沿用了1800多年前的名字襄陽,於此襄陽市又再次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