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慶出臺了每輛補貼2000元的鼓勵汽車消費政策,前期就有上海、廣州、成都、長春和長沙等出臺相關政策,但很多政策都有比較明顯的地方保護色彩,這個問題可能決策層是允許的,也沒看到哪裏的政策被叫停了。

我們不能直接就說這些政策的不好,實際上有優惠或補貼肯定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整消費的,消費者也實實在在少花了錢。但是不這樣傾向性地搞,在全國性政策沒有大的變動前,地方還有辦法嗎?有比較省的辦法嗎?我想這還得從打消車主的顧慮方面來下手,辦法自然就有了。

車主幾大難:4S店被坑(西安女奔馳車主在引擎蓋上哭的視頻大家沒忘吧)、汽車金融被坑(收大額服務費、手續費)、審車麻煩還費車、停車難、停車費貴、罰款多、油料貴。這些方面都可以下手嘛。雖然有些是汽車銷售企業的問題,有些是全國性問題,但地方並非沒法優化的,我舉幾個例來探討一下。

4S店並非國際慣例,大多數國家的轎車並不是在4S銷售的,銷售的主要場地甚至是超市門口、路邊停車場這些低成本的地方。看上車的人打上面的電話,銷售人員就到現場來服務了。以前車企是希望自己的產品在高大上的地方賣,現在遇到困難了,能否變通一下,當然地方政策只需要劃些空間給相關企業就行了,幾乎不花錢,但銷售成本降低卻是可以在不傷害車企的情況下優惠到消費者的。

汽車金融可以鼓勵相關企業對附加費等抱怨較多的問題出一個地方標準,讓消費者明白消費,通過疏的方式減少相關負面消息對消費者心理的影響,增加消費信心。

審車雖然是全國性的要求,但收費標準還是地方說了算,好多地方去年都在較大幅度漲價,這個是地方可以說了算的,還可以放低對審車點的硬件要求,增加一些審車點,減少車主的等待時間。

停車費可以適當下調一些,特別是一些大城市的停車費貴得有點過了(比如動輒10塊、15塊起步),停車點也要想法增加一些,綠地當然是美觀舒適的,但也要適度的便民,調整調整也還是有空間的。

罰款當然是在維護交通法,這個並不爲過。但是在違章較多的地方可能採取一些標誌,甚至調整一些劃線、攝像頭等等,減少車主的一些“意外”違章,這個總是可以的嘛。

油料當然也是全國一盤棋,但是國家只規定了最高限價,並不禁止加油站降價,地方可以通過增批加油站的形式,放開一些競爭,讓現在相對利潤豐厚的成品油零售行業的利潤給車主讓些出來。

上面的方法相對來說都是不用怎麼增加財政負擔的,同時也是便民的實事。如果車主顧慮消除了,買車、換車的人不就多了。

這次就說這麼多,有空討論一下全國性的救市還有哪些招?他們的優缺點和決策層可能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