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楓橋經驗”小故事 | 他們是社會安定的“螺絲釘”

編 者 按

今年是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週年暨習近平同志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15週年。

爲能進一步講好“楓橋經驗”精彩故事,我市舉辦尋找新時代“楓橋經驗”故事活動。本次活動由全市104家單位共同參加,以分組的形式尋找“好故事”,緊扣“黨建引領、人民主體、三治融合、四化並舉、共建共享”五大主題,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挖掘全市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重大成效和寶貴經驗。

諸暨發佈正式推出《尋找新時代“楓橋經驗”精彩故事》系列專題,一一展示我們的尋找成果。

第十七篇

在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背後,有這麼一羣人,始終守在我們的身邊,像螺絲釘一樣,“釘”在每一個關鍵卡點,他們愛崗敬業、樂於助人,化解了鄰里間的矛盾,照亮了回家人的路,他們就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螺絲釘。

今天,我們要認識的幾位“螺絲釘”中,有退崗不退休的村幹部,有熱心爲民的調解員,有自強創業的殘疾人,有愛崗敬業的勞動者,還有熱心助殘的企業家。

退而不歇的“老主任”

(圖爲周新苗(中)在與村民解釋環境整治)

說起周新苗,在街亭鎮周村,可謂是如雷貫耳:自1987年以來,周新苗一直是村幹部,先後擔任過村委、支委,後來還當了多年的村主任,近40年的黨齡和30來年的幹部經歷,讓周新苗的威信在村裏很高。

儘管威信高,但周新苗卻從不擺架子,並且還會主動讓賢。在2017年春換屆前,爲把機會留給年輕人,已經71歲的周新苗不再參選。

雖然是退了崗,可他周新苗多年來養成的工作習慣,卻絲毫沒有改變:每天一大早,他都照舊騎自行車來村裏“報到”,村中的大事小事,他都一一放在心上。

在今年周村環境整治過程中,因爲拆除小搭小建、藍鋼棚、禁止家禽散養等問題,一些村民間產生了矛盾。周新苗便主動擔當起村裏的“解說員”。憑着村民們的信任關係,周新苗主動上門爲村民們解釋政策,勸導他們配合村裏的工作,遇到碰到有不聽勸的,甚至一些惡語相向的村民,他總是耐下心來,一而再地講解政策,在他的耐心勸導下,有5戶人家自主拆除了違建,帶動了全村環境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善於算帳的調解員

如果說周新苗跟村民打交道,利用的是信任。那麼,斯培力跟大家打交道,利用的則是“算賬”。

今年68歲的斯培力,是東白湖鎮關工委委員,曾任斯宅鄉副鄉長,2011年退休後,被浬浦派出所聘爲調解員。

作爲一名調解員,這個賬不是斯培力自己的賬,也不是金錢上的賬,而是他幫羣衆算的賬,“受傳統觀念影響,每個人在村裏面子跌不起。我們要幫羣衆算好親情帳、長遠帳,才能更好開展調解工作。”

村裏有位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可四兒一女竟無人肯承擔瞻養義務,村幹部多次協調也不見效果。這可怎麼辦呢?斯培力第一次調解時,老人的兩個兒子到場,一番勸說後,這兩個兒子都表示會瞻養老人;沒到場的女兒聽到消息,也主動承諾負責五分之一的瞻養費。

對另外兩個未到場的兒子,斯培力上門一一做工作:從孝敬老人說到呵護孩子,從當下談到今後,從本村村民的議論,聊到外村羣衆的評論,把做人的親情帳、長遠帳一一列出、細細道明,說得這兩對兒子、兒媳自感羞愧,後來都表示承擔瞻養義務。

就這樣,經斯培力的調解,四兒一女達成共識,一起承擔照顧老爹的義務。

個人的、家庭的,經濟的、面子的,法律的、道德的,當前的、長遠的,通過爲他們算清帳,調解工作自然也會水到渠成。8年來,斯培力調解的案件超百餘件,調解結案率在90%以上,被大家親切地稱爲“阿力孃舅”。

熱愛發明的安裝員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自來水已成爲不可或缺的部分,越建越高的大樓,也給供水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何提高管道安裝效率減少停水時間?如何減少搶修失誤避免渾水?

曾任諸暨市水務集團水業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工程一科副科長的石富明,自1991年11月參加水務工作以來,面對出現的這一個個問題,他二十幾年如一日,虛心向老師傅求教,同時利用網絡學習新技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奉獻着自己的熱情。

2009年,石富明同志被選派參加西山渠道下的PE560全程5公里安裝工程。西山渠道寬度只有3米,兩側分別是杭金線、民房,渠道石砍高、施工難度大。

此前從未接觸過該工程的石富明,通過優化施工方案,使工程提前順利完工。從此之後,只要各項工程中有PE管的安裝主材,就有石富明的身影,因爲嫺熟掌握了新型PE管材的安裝技術,石富明還被大夥稱爲“PE大王”。

就是這位“PE大王”,還成了工地一線的發明家。原來,施工時常會碰到在已裝管道上開三通的難題,雖然利用現有材料、設備都可以解決,但會增加很多施工成本。

石富明潛心鑽研,經過反覆試驗,在2011年成功研製出PE管道不停水焊接三通的設備,不僅每次能節省400多元,焊接後還不易漏水。石富明的“用於可熔性管材的三通熱熔裝置”,還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受到了施工人員的一致好評。

自強不息的“小燕子”

如今,身邊創業的人很多,但創業成功的很少,一個殘疾人要想成功,就更難能可貴了。而周飛燕,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由三級變四級殘疾,經歷了風雨而自強不息的創業者,其故事曾讓無數人動容。

2002年11月15日,去義烏途中,32歲的周飛燕遭遇車禍,昏迷40多天才醒了過來。車禍,讓周飛燕和柺杖和殘疾聯繫在一起,也讓她知道了陪護的重要:優秀的陪護,不僅能減輕病人肉體上的痛苦,還能帶去精神上的慰藉。周飛燕的親身經歷,決定要在陪護這個行業,打出一片天地。

2009年,她正式創辦了諸暨市惠佳豐勞務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成爲紹興最早一家專業從事病人陪護的公司。一個還需要拄着柺杖走路的人,想去創業難度可想而知。爲更快打開業務,周飛燕常常拄着柺杖到各家醫院洽談,公司也陸續與諸暨及紹興各大醫院簽訂了護工用工協議。

從事陪護的員工年齡普遍較大,而患者生理心理大多不佳,這兩者都需要耐心的親情式管理。作爲公司的管理者,周飛燕知道,護工工作又髒又累,還容易受委屈,因此她將公司贏利點定得很低,並儘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以提高員工收入,“決不能讓員工在待遇上受委屈。”

通過幾年的艱辛,周飛燕的公司業績蒸蒸日上,她本人也先後榮獲“諸暨市殘疾人自強模範”、諸暨市婦聯首屆“創業新女性”等榮譽稱號。

儘管自己做老闆,可週飛燕並沒有翹首坐辦公室。她每天不是在外跑業務,就是在指導員工,有時還會身臨第一線護理病人。

有一次,周飛燕在人民醫院檢查陪護時發現,發現有個高位截癱的病人情緒低落。周飛燕以自己也差點要被截肢爲例,現身說法開導病人,一天、二天、三天……通過周飛燕不間斷地心理輔導,這位病人重新樹立了治療的信心,病情也一天天好起來了。

周飛燕說,自己遭遇困境時,得到過周圍許多人無微不至的關心,現在她有能力了,就要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周飛燕還在公司專門成立了護工基金會,用於資助困難的家庭。

熱心助殘的企業家

(圖中右三爲趙大星)

如果說,周飛燕的故事,是一位殘疾人頑強拼搏的寫照。那麼,下面這位企業家的故事,則是一首愛心洋溢的讚歌:

在10多年時間裏,這位企業以一顆寬厚包容之心,收容了一個個精神殘疾或者智力低下的年輕人,不僅以愛包容他們,讓他們更有體面的生活,而且手把手地教會他們有了一技之長。在公司下,這些特殊的羣體,每天都自豪地生活着,每天都有充滿陽光的開心的笑容。

這位企業家,就是諸暨市富潤寵物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省級殘疾人陽光庇護中心負責人——趙大星。

在常人的眼裏,殘疾人只需要照顧到,那就可以了。但在趙大星眼裏,這遠遠不夠。

2010年10月,諸暨市殘疾人工療站在趙大星的廠裏成立,第一批進廠的10個人,平均智商在50以下,對他們而言就連1到10數數也是難題,更別提包裝打樣了。

趙大星多次嘗試,只得讓他們翻襪子——這種活步驟少、無需動腦、操作方便,但是正常人一天能翻六七千雙襪子,而這羣特殊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只能翻500雙。

趙大星和公司員工不厭其煩、手把手地教,三年後,他們中有人每天能翻到3000雙!去年,廠裏的25名特殊員工共翻襪子200多萬雙,爲公司創收2萬多元人民幣。

給公司創收2萬多元,別以爲趙大星賺着了!這些員工每月領1668元工資,五險一金和一頓午飯,再加上人均每年3000元的福利。爲此,趙大星每年要掏出10多萬元用在這一助殘項目上。

對這些特殊員工,趙大星每年都會定期上門家訪。爲更好地關心和管理他們,趙大星還自學考出了全國心理諮詢師證書。

從最初的不願工作、什麼都不會,到開始能爲公司創收,一步一步提高的工作技能,這樣就算他們有一天離開公司,也能掌握一門喫飯的手藝,而這正是趙大星的目標!

以上幾位

只是新時代楓橋經驗踐行者的代表,

作爲楓橋經驗的發源地,

這樣的優秀事蹟肯定還有很多,

也希望您能留言反饋給我們!

供稿:何 娜

來源:尋找新時代“楓橋經驗”故事第四小組

第四組成員:諸暨日報社、關工委、公安局、衛計局(人民醫院)、水務集團、諸暨市消防大隊、總工會、殘聯、浬浦鎮、街亭鎮、東白湖鎮

……

轉載請註明出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