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6 08:05 | 教育之江

真正優秀的父母,

都是孩子生命中不動聲色的擺渡人!

小學生髮現《西遊記》“漏洞” 如何培養“樂學派”

近期

教育之江雙微

與浙江省教育學會德育分會

共同推出“發現好家長”欄目,

傳授“別人家”的教養祕籍,

幫助你渡好孩子的生命之舟。

最近,浙江一位五年級的小學生火了!她寫了一篇作文,隔空質問吳承恩,《西遊記》中爲什麼到了西域小國,宴席上還是中餐?“小學生髮現西遊記漏洞”這個話題由此上了微博熱搜,新華網、澎湃新聞、浙江在線等各大新聞網站也刊登了這則新聞。

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怎麼做到如此“樂學”?而孩子思考和發現的精神,又是怎樣培養的?第11期“發現好家長”就要和您分享孩子媽媽的小祕訣!

小學生髮現《西遊記》“漏洞” 如何培養“樂學派”

五年級學生髮現《西遊記》“漏洞”!如何培養一個富有思考和發現精神的“樂學派”?

這位上了熱搜的“小學生”就是來自九蓮小學五年級的馬思齊。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樓含松教授,在看過馬思齊同學的作文之後說:“小朋友讀書細心,作文上說的觀點,大致是合理的。作家筆下的細節,往往和自己的生活經驗關係密切。但這些菜品是否淮安特有,則很難說。不過,小朋友的思考和發現精神,非常值得肯定。

小學生髮現《西遊記》“漏洞” 如何培養“樂學派”

據孩子的媽媽葛女士介紹,齊齊從幼兒園到五年級,從讀繪本到看名著,已經讀了許多經典。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怎麼做到如此“樂學”?而孩子思考和發現的精神,又是怎樣培養的?在和葛女士交流過程中,我們發現原來有這些祕訣!

讀繪本看名著,媽媽一直在引導

馬思齊同學現在是一位五年級的小學生,孩子的學習習慣已經慢慢成型,因此葛女士可以不那麼操心了,她說,家長培養小孩子,就應該有這樣一個過程:一開始是“揹着她走”,慢慢地變成“扶着她走”,最後是“看着她走”。

“一開始真的是‘揹着她走’!”葛女士回憶到,齊齊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會給她講故事,讀繪本,培養她的語言能力。等到了一年級的時候,齊齊已經開始看《瘋丫頭馬迪根》《長襪子皮皮》這類不帶拼音的圖書了,這不僅可以培養她的專注力和耐心,而且對於提高孩子識字量也有很大的幫助。說到這,葛女士特別強調:“其實幼小銜接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把重點放在一年級知識點的學習上,實際上孩子識字量的提高、專注力、閱讀習慣和思考能力的培養纔是更重要的。”

隨着齊齊慢慢長大,葛女士開始會自己把關,讓馬思齊看各種名著。把關的標準是什麼?葛女士說,就是要適合她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夠讀懂的,或者孩子跳起來能夠觸碰到的,這樣的經典我就會推薦給她。有時候我想到一本好書,就會跟她說:“齊齊,我覺得這本書不錯,想不想看看?”五年級的馬思齊已經讀過了《明朝那些事兒》《平凡的世界》《簡愛》《傲慢與偏見》……現在正在看《三國演義》,而《西遊記》原著,齊齊已經看過很多遍了。(葛女士爲女兒推薦的書單:老人與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簡愛、呼嘯山莊、堂吉柯德、平凡的世界、明朝那些事兒、傲慢與偏見、汪曾祺散文、西遊記、畢淑敏、傅雷家書……)

葛女士自己喜歡看書,也對齊齊的閱讀習慣有很大影響。葛女士表示,自己平時喜歡看看書,寫寫評論,“一本好書值得反覆讀,就像《紅樓夢》一樣,不同的年齡讀這本書,感受都不同。”葛女士在看書的過程中,也會時不時有了靈感,向齊齊推薦上一本好書。值得一提的是,就連齊齊的名字,也和媽媽愛看書有關。葛女士說:“懷她的時候我正在看《論語》,做夢的時候就夢到這個名字。就取名‘思齊’,即見賢思齊。”

在媽媽的引導下,齊齊不僅喜歡看書,還會反覆讀一本書,像她在作文裏寫得那樣,《西遊記》她看了很多遍,“先是看裏面的故事情節,後來愛看孫悟空大戰妖精的打鬥場面,再後來關注起唐僧師徒的飲食來了。”

喜歡上學習,纔會樂於思考

“學習有學習的快樂,學習的快樂是要付出努力後才能獲得的。當你努力後有了收獲,那時的成就感、滿足感、幸福感是無與倫比的!”這句話,葛女士從小就跟孩子說。也就是因爲這樣,齊齊的心裏,播下了一顆熱愛學習的種子。

對此,葛女士回憶,齊齊學古箏的經歷很關鍵。幼兒園時齊齊就開始學古箏了,面對初學的困難,葛女士一直陪伴她,鼓勵她堅持下去,等到慢慢入門,逐漸熟練後,齊齊開始能彈奏出優美的旋律了。此時的馬思齊第一次品嚐到了學習的甜頭,這讓齊齊對於學習新事物、新知識有了無限嚮往。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從源頭上讓馬思齊明白了學習的過程必然經歷入門的困難到學成的喜悅,這爲她之後的學習道路奠定了基礎,思考和探索的那股勁兒也隨之而來。現在,齊齊會開心地在解出一道題後跟媽媽說:“媽媽我完成了!”,學習的效率也越來越高,齊齊開始樂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她還對媽媽說:“我覺得做數學題是會分泌多巴胺的!”

《西行路上的“宴會菜”》正是通過這種樂於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寫成的。齊齊看《西遊記》時,就有了疑惑,爲什麼唐僧師徒從大唐到天竺,一路上的“菜單”都是一樣的?葛女士聽到了她的疑問後,就告訴她“要不要試着寫一寫”,當齊齊寫出了一篇作文出來後,葛女士接着引導她,給她提出幾個問題: “吳承恩是哪裏人”“他本人喜歡什麼菜”。齊齊在媽媽的引導下上網查找資料,慢慢修改補充,這纔有了這篇作文。

經常肯定孩子,纔會敢於質疑

葛女士說,齊齊爸爸是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老師,也研究過兒童發展心理,他總是對我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要肯定她,稱讚她,對她包容一點,幫她建立自信。 ”自信對孩子來說尤爲重要,有了自信的孩子,纔會敢於與人交流,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

所以,孩子有了一點的成績,我們應該去稱讚她;孩子學習上遇到瓶頸,我們應該包容她,鼓勵她。比如齊齊剛開始學習英語時,比較喫力,單詞很難記住,葛女士就陪她背單詞,“當時,我們暑假散步的時候也在一起背單詞。”就這樣,齊齊的英語進步非常快。寫作亦然,爲了幫助齊齊寫好作文,葛女士也和她一起寫,齊齊接受採訪時說道:“開始寫作文時我寫得很慢,也寫得不好,媽媽還和我一起寫作文。比如春天到了,就寫春天的景色和人物。慢慢地,我就喜歡上了寫作文。”

葛女士還會經常向齊齊轉述老師對她的誇獎:“我會把老師對她的肯定告訴她,也會向她稱讚老師的優點,讓她知道老師喜歡她,也讓她知道要感恩老師的辛勤培養。”對孩子來說,有時候老師的肯定甚至比家長的肯定更有分量。正是因爲這樣,齊齊在學習上也越來越有自信, 遇到問題喜歡研究,也敢於提出來,也難怪,九蓮小學的蔣校長說,馬思齊小朋友,她就是一個“鑽研型的孩子”。

【浙江新聞+】

附:西行路上的宴會菜

《西遊記》這本書,我百看不厭。先是喜歡裏面的故事情節,後來愛看孫悟空大戰妖精的打鬥場面。再後來,由於我的“喫貨”屬性,關注起唐僧師徒的飲食來。

話說師徒四衆由東土大唐一路向西,由於八戒貪嘴食量大,孫悟空又有些本領,四人便很有機會經常喫到別人招待的“宴會菜”。“宴會菜”一般是這樣出現的:

1、大國國君招待接風宴

2、降妖除魔感恩宴

3、妖精成親(與唐僧)宴

4、寺中素齋

書中描寫各類宴會飲食,分外精彩,譬如:

古云:“珍饈百味,美祿千鍾。瓊膏酥酪,錦縷肥紅。”寶妝花彩豔,果品味香濃。幾般蜜食,數品蒸酥。油扎糖澆,花團錦砌。金盤高壘大饃饃,銀碗滿盛香稻飯。

可是,你可曾發現,無論作者寫得多精彩,從東土大唐到西域,地域差別如此之大,喫得菜卻如此雷同。我整理了幾個老少皆知的場景羅列的菜名,如下:

1、第54回西梁女兒國國王婚宴菜單:玉屑米飯、蒸餅、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黃花菜、紫菜、蔓菁、芋頭、蘿菔(卜)、山藥、黃精……

2、第67回駝羅莊齋飯:麪筋、豆腐、芋苗、蘿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飯、醋燒葵湯……

3、第69回朱紫國:獅仙、筍芽木耳、蘑菇、黃粱飯、菇米糊、粉湯……

4、第79回小兒國國王宴請:獅糖、粉條、蘑菇、木耳、黃精、香稻飯……

5、第82回無底洞白毛老鼠精成親宴:蔬菜更時新,豆腐、麪筋、木耳、鮮筍、蘑菇、香蕈、山藥、黃精……椒姜辛辣般般美,鹹淡調和色色平……

6、第100回大唐慶祝宴:爛煮蔓菁、糖澆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幾次添來薑辣筍,數番辦上蜜調葵。麪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

從這些菜單裏看出,米飯、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麪筋、芋頭、蘿蔔,幾乎每頓飯都有這些食物。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萬八千里,遍佈各個地域,彷彿比孫悟空的筋斗雲還要快還要遠。大唐與西域小國飲食一般無二,妖精與國君喜好完全相同,這不免令人生疑,這怎麼可能?

原來,《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淮安人,上述這些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他雖則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出各個西域國家、各個千嬌百媚或妖或人的美嬌娘,但他沒有虛構菜單,沒有寫各地不同風味的美食,而是照着自己生活的地域,來實寫食物,這又是爲何呢?

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設身處地去思考,也就是說假設我們也在明朝,假設我們處在吳承恩的處境中,會如何?吳承恩生活在明朝,當時的人們應該知道西域,對西域國家很有一些傳說和想象,民間流傳了許多唐僧西行的傳說故事,這些都爲他創作小說構建了基礎。吳承恩飽覽羣書,又特別喜愛神話故事,喜讀志怪小說,所以能寫就《西遊記》。然而,他並沒有真正到過西域,加上家境貧寒,縱使有昂貴的西域進口食品,他也未曾聽說,更別提喫過了。細節難以虛構,特別是飯菜飲食,要寫得有板有眼,菜單羅列得洋洋大觀,恐怕他是難以做到的。最方便的就是拿自己熟悉的食物來寫,寫着寫着就大都是家鄉美食了。

我不知道吳承恩有沒有意識到他“宴會菜”菜單的重複。或許他明白,但由於古時候交通不便,書籍查閱不便,沒有百度,沒有百科全書,需要大海撈針似的去尋找信息,他無法辦到,就用自己熟悉的菜品來寫。或許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菜單上的“漏洞”。

我真想穿越到明朝,去勸說吳承恩,讓他多請教有這類專業知識的人,比如廚子;再或者請教走南闖北的行腳商人,他們也許會知道多一些。又或者,我帶足盤纏,拉着吳承恩去旅行,來一趟真正的“西域遊”,喫遍西域各地菜品,再將它們編排好了不重樣地寫進“宴會菜單”裏,可不更好?

神遊回來,我深深覺得《西遊記》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如果能改進了書中的菜品細節,將會使它更符合實際,更有趣,更有可讀性,令讀者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成爲本書中畫龍點睛的一筆。

(原標題《五年級學生髮現《西遊記》“漏洞”!如何培養一個富有思考和發現精神的“樂學派”?》,原作者劉育志。編輯陳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