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自從被人類發現其價值之後,就成了人類社會的硬通貨,始終伴隨人類文明的發展,王公貴族也將黃金視爲顯示權勢的工具。黃金所特有金屬光澤也是深受大衆喜愛,這種俗套上至王公下至黎民莫不如此。
我們常用“金碧輝煌”來形容一間房子的漂亮,比如古代皇帝住的地方。在古代金黃色還是皇家專屬,甭說黎民百姓,就是王公貴族也沒資格使用這種顏色。皇帝們不僅喜歡把自己的住宅弄得金光閃閃,就連他們穿的用的都是儘可能地追求奢侈。
古代戰爭頻繁,爲應付戰爭中的死傷問題,護身甲冑應運而生,而甲冑的材質也是受穿戴者身份以及科技水平的限制的。古代的甲冑可大致分爲金屬類與非金屬類,銅是人類最早提煉並應用的金屬,所以銅質甲冑是古代第一種金屬材質的甲冑;後隨着冶煉技術的提升,更加輕盈的鐵甲出現。而非金屬類甲冑比較有代表的有藤甲、石甲、棉甲等。那麼,皇帝作爲最高統治者,應當配備什麼樣的甲冑呢?
有人說皇帝作爲國家元首是不會親自上戰場的,起碼不會親臨前線殺敵,所以皇帝們用不着穿戴甲冑。
這麼說可就錯了,皇帝不上陣不代表用不着甲冑,因爲有些重大的節日或者爲出征將士踐行、爲凱旋將士接風等等,需要皇帝披堅執銳爲軍人們站戰隊,鼓舞一下士氣。
所以,皇帝的甲冑是什麼樣的呢?有人說也就黃金甲能配得起皇帝的身價,聽來也有道理,但這種貴重的黃金甲卻遲遲未見考證。
初中歷史我們都學過關於金縷玉衣的知識,但金縷玉衣並不是甲冑,甚至嚴格來講它不算是陽間之物,因爲那是漢代皇家貴族死後所穿的殮服。清朝乾隆皇帝有一套“大閱甲”,顧名思義這套甲冑是乾隆皇帝用來閱兵時用的。“乾隆大閱甲”整體呈金黃色,除卻部分染色外,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貨真價實的黃金,稱其爲黃金甲也不爲過,然而,其製作材料中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材料,讓人不免有些失望。
直到1975年,在甘肅隴南地區禮縣東永平鄉附近的山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片墓葬羣。該墓葬羣墓葬數量衆多,不誇張的說“墓挨墓,墳疊墳”。考古專家立馬對這片墓葬羣進行搶救性發掘,經研究,其中最大的一座墓的主人是秦景公,其他墓葬的主人均爲秦國貴族,於是專家學者們經商討後將該墓葬羣命名爲“秦國王陵”。
然而,此次發掘與其說是發掘不如說是保護,專家們並沒有對墓葬羣開展大規模的發掘,而是隻將一部分破損比較嚴重的墓葬進行了清理修整,多數墓葬保持了原樣。這就給盜墓賊留下了可乘之機。
1993年,邊境口岸破獲了一起文物走私案,經追查,部分文物出自秦國王陵,其中包括32片刻有複雜紋路的黃金飾片。這些黃金飾片是秦景公墓中出土的,那是秦景公生前所穿甲冑,也就是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黃金甲。然而遺憾的是,雖然我國警方全力追討,也只是追討回32片,不足全數的二分之一,所以至今這件黃金甲還是一件殘品,其餘飾片不知所蹤。
那秦景公的這件黃金甲是用來幹什麼的呢?專家們一直認爲這件黃金甲是秦景公用來參加重大活動的,它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用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