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戰後期,窮途末路的希特勒把部隊收縮至本土,用於防禦盟軍的進攻,並修築了多條堅固的防線,防線上的每個碉堡長約50英尺,寬30英尺,高17英尺,並有厚達7英尺的增強鋼筋牆,陣線可謂是堅固無比,如果用最常見的105毫米重炮來轟擊的話,最多隻能啃掉一點皮肉,爲了能及時應對戰場的形勢,美國決定撥巨資研製更大口徑的重炮。在戰場上,當士兵們進入戰壕嚴陣以待時,雙方都爲了能夠攻破對方的陣地,所以在炮擊時都動用了大口徑的重炮來轟擊,當時的德軍使用的是420mm口徑的重型臼炮,而法軍則是500mm的列車炮,英軍雖然不及,但是380mm的火炮也算是翹楚。

自火器時代來臨,大炮便一直是戰場上最強大的攻堅武器,而在1914年至1918年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更是大口徑火炮在陸地時的巔峯舞臺。在戰場上,當士兵們進入戰壕嚴陣以待時,雙方都爲了能夠攻破對方的陣地,所以在炮擊時都動用了大口徑的重炮來轟擊,當時的德軍使用的是420mm口徑的重型臼炮,而法軍則是500mm的列車炮,英軍雖然不及,但是380mm的火炮也算是翹楚。
一戰結束後,戰敗的德國由於受限《凡爾賽條約》,不得擁有重炮這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爲了佈局未來,希特勒將德國的火炮工業,逐漸轉移到了瑞士等歐洲其他國家繼續進行祕密研究。後來,法國精心修築了馬奇諾防線,想用此來徹底阻擋德軍的進攻,希特勒得知後,便認爲未來德軍應該多多發展大口徑的重炮,以此來轟垮敵人的防線,就這樣,600mm的“卡爾”重型自行臼炮和800mm的“古斯塔夫列車炮”橫空出世。
這兩款巨炮的誕生,很快就成爲了德軍的“攻堅雙臂”,在二戰中大放異彩,但我們今天的主題仍然不是這兩款重型火炮,真正的“殺手鐧”則是一款由美國製造的重型“迫擊炮”,它的名字叫做——利托爾·戈維特迫擊炮。該炮的炮筒重達65304公斤,口徑爲914毫米,炮座重72560公斤,用以發射的彈頭重約1700公斤,這款重炮原先計劃用以爲盟軍正面攻破德國的齊格非防線而祕密設計和製造的,是二戰時期製造的最大口徑火炮。
二戰後期,窮途末路的希特勒把部隊收縮至本土,用於防禦盟軍的進攻,並修築了多條堅固的防線,防線上的每個碉堡長約50英尺,寬30英尺,高17英尺,並有厚達7英尺的增強鋼筋牆,陣線可謂是堅固無比,如果用最常見的105毫米重炮來轟擊的話,最多隻能啃掉一點皮肉,爲了能及時應對戰場的形勢,美國決定撥巨資研製更大口徑的重炮。
1944年10月9日,世界上最大的重炮——利托爾·戈維特迫擊炮被製造出來了,在試驗場上,這款代號“小戴維”的重炮所爆發出來的破壞力沒有讓設計者失望,深深的彈坑足有一個單元樓那麼大,而且在靜態引爆下,它對德國碉堡的破壞力也被評估出來了,可以瞬間夷平一百平方英尺範圍內的混凝土厚板。就在軍方準備把這唯一一門超級重炮拉上德國戰場時,德國的防線崩潰了,所以,歐洲戰區已經不再需要“小戴維”的幫助,它被轉向了日本。
“小戴維”順利到達太平洋戰區之後,這門超級重炮做起了戰前準備,突然,日本本土響起了一聲巨大的爆炸聲,蘑菇雲騰空而起,原子彈結束了一切,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儘管在戰場上未發過一枚炮彈,但“小戴維”仍然是美國工業力量的象徵——世界上最大的重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