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期的宋之問可謂是十分光彩奪目,曾經有一次陪同女皇武則天到洛陽龍門香山寺,恰逢下雪,武則天看到此情此景就叫來百官一起吟詩作賦,誰能最快作出一首詩,將賞賜錦袍,並叫當時的才女上官婉兒作爲裁判定奪。據史料《新唐書·宋之問傳》記載:“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人(今山西汾陽)。

衆所周知,清華才子高曉松曾以一句“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引爆網絡,因爲這句話直接觸動了很多70後、80後的心靈,面對生活的枯燥,彷彿那“詩和遠方”纔是理想的生活。可當我們倦了的時候,回過頭,卻發現故鄉才成了去不了的最遠的遠方。爲此從古至今,關於鄉愁的話題熱度從未衰減過,尤其每逢春節臨近時,漂泊在外的遊子們格外思鄉心切。
樹高千尺,落葉歸根,今人如此,古人亦是如此。在古代,文人騷客或漂泊異地,或謀求仕途,或被貶赴任途中等,久而久之常引發他們的思鄉懷人之情。譬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李白的《靜夜思》等,皆是古人寄託對家鄉親人思念的上乘之作。然而,在同一盛唐時代,也有一位人品極差的詩人寫了一首“近鄉情怯”詩歌入選課本,後成爲流傳千年的經典!
此人便是我國唐朝時期著名詩人宋之問。或許初聽他的名字讓我們感到很陌生,但其實在宋之問那個初唐年代(李杜當時還沒有“光焰萬丈長”),他還是真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才子。
據史料《新唐書·宋之問傳》記載:“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人(今山西汾陽)。父令文,高宗時爲東臺詳正學士。”宋之問出生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並無顯赫的門第家世,屬於典型的寒門貴子。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間,後經過多年苦學,以“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在唐高宗年間做到了左驍衛郎將、東臺詳正學士。在其父的影響下,宋之問自幼喜愛文詞,尤其以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爲後世稱道。
那麼當時宋之問有多優秀呢?熟讀《新唐書》的讀者都知道,在新舊唐書中“神童”二字隨處可見。而對於宋之問,史書中並沒有使用這兩個字,或許是因爲他已經超出了神童的境界。《新唐書》稱他“偉儀貌,雄於辯”,《舊唐書》則記載道“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
確實,史書並沒有誇張,宋之問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且不到20歲就進士及第,登臨“龍門”。隨後以文才爲宮廷侍臣,與“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分別代行掌管習藝館,後來遷升爲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
早期的宋之問可謂是十分光彩奪目,曾經有一次陪同女皇武則天到洛陽龍門香山寺,恰逢下雪,武則天看到此情此景就叫來百官一起吟詩作賦,誰能最快作出一首詩,將賞賜錦袍,並叫當時的才女上官婉兒作爲裁判定奪。結果左史東方虯搶先作出了一首《詠春雪》,按事先約定的規則把錦袍賜給東方虯。可還沒等東方虯緩過神來,宋之問也作好了自己的詩詞,名叫《龍門應制》。上官婉兒一看,十分欣喜,認爲宋之問的詩詞優美,大爲讚歎,連當時在場的百官們也都很欣賞這首詩詞。
而這就是文壇佳話“龍門奪袍”典故的出處,最終宋之問憑着一首好詩博得武則天的賞識,抱得錦袍而歸。也許宋之問嚐到了好處,從此就開始了攀附權貴之路。首先他先是巴結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經常通過這兩位給武則天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作,博取功名。最終在短短15年內,從不入流的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神龍元年(705年),張氏兄弟被殺後,宋之問也因趨炎附勢遭到貶謫,後來他爲了自己的仕途竟然恩將仇報,將好心收留他的張仲之出賣,換來升遷鴻臚主簿。
作爲文人,宋之問因種種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棄,但要說宋之問一生最大的污點,就莫過於一樁廣爲流傳的命案了。據史料《唐才子傳·劉希夷傳》記載:“(劉希夷)又吟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舅宋之問苦愛後一聯,知其未傳於人,懇求之,許而竟不與。之問怒其誑己,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時未及三十,人悉憐之。”
顯然,作爲舅舅的宋之問是因詩殺人,從此被釘在歲月的恥辱柱上。後來在《全唐詩》中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劉希夷名下,收錄了這首詩,題爲《代悲白頭翁》;在宋之問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只是改了一下標題,將“洛陽女兒惜顏色”一句中的“洛陽”二字改成了“幽閨”,其餘詩句一模一樣。這在當時是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一件事,很多人都指責宋之問,並將其列爲詩壇最大恥辱。
可以說宋之問是唐朝歷史上穢行斑斑的文人,才華雖曾讓他春風得意過,但奈何人品極差,在幾次宮廷政變中起起落落,最終在唐中宗復位後,被流放嶺南瀧州。
謫貶到瀧州這個著名的瘴癘之地,真可謂九死一生,於是宋之問在神龍二年,便偷偷跑了回來。行至湖北襄陽渡過漢江,就將到達洛陽,也就是宋之問的家鄉,他的最終目的地。此時的宋之問已經是知命之年,臨近故鄉,宋之問心情格外複雜,於是寫下一首馳名文壇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政治上無足稱道,品行也多有可譏,但他卻是知名當世的詩人。這首詩雖然只有區區20個字,卻常年入選語文課本,因爲宋之問將遊子的心態描繪得活靈活現,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遊子遠歸家鄉時激動、不安、畏怯的複雜心理。尤其最後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更是流傳千年的經典。
如今,我們也許不恥於宋之問的人品,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也能寫出深情至極的詩歌,也能在某一瞬間憑藉詩歌來感動讀者。在我國曆史上宋之問的主要功績和沈佺期一樣,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成爲唐初律詩的奠基人之一。可俗話說“德才兼備,仕途方可長久”,像宋之問在官場左右逢源,攀龍附鳳的做法,終不是長久之計。先天元年( 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剛即位,宋之問就被賜死於徙所,結束了最後的人生旅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