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國志·魏志·王昶傳》)那麼,古人的自我修養方法主要有哪些呢。南宋著名抗金名臣、文學家李綱以病牛自喻:“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盤疲誰復傷。

  在我國古代,個人的自我修養被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禮記·大學》)“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脩。”(《三國志·魏志·王昶傳》)那麼,古人的自我修養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反省:最早見於《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荀子《勸學》亦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反省之法最常見的叫“內視反聽”。《史記·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晉書·摯虞傳》:“其有日月之眚,水旱之災,則反聽內視,求其所由。”

  撰銘:在自己常用的器物上刻寫文字以自勉。常見的有鏡銘:“見爾前,慮爾後。”盤銘:《禮記·大學》記載:“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硯銘:如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寧詳勿略,寧近勿遠,寧下勿高,寧拙勿巧”;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紫之衣兮綿綿,玉之帶兮卷卷,中之藏兮淵淵,外之澤日宣。嗚呼!磨爾心之堅兮,壽吾文之傳兮”。此外,劉禹錫的《陋室銘》更是千古名篇,人所皆知。

  懸聯:在堂、室等處懸掛對聯,朝觀夕看,自省自勉。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築有書巢,懸聯曰“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書齋聯曰:“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清代禁菸名臣林則徐性情易怒,故在書房掛上“制怒”條幅以自警,並懸一聯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詠物:戰國末期楚國著名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以橘自喻,“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九章·橘頌》)。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以冰自喻:“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南宋著名抗金名臣、文學家李綱以病牛自喻:“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盤疲誰復傷?但得衆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臣殘陽”(《病牛》)。

  用物:成語有“韋弦之佩”、“佩韋自緩”和“佩弦自急”。韋,熟牛皮;弦,弓弦。《韓非子·觀行》記載:“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緩己;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資治通鑑》時“以圓木爲警枕,少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範祖禹《司馬溫公佈衾銘》)。宋仁宗時曾任樞密使的趙概,“少篤學自力”,對自己要求甚嚴。他備有一盒白豆,一盒黑豆,一隻空盒,做了好事或學業有長進,就在空盒中投入一粒白豆,反之則投黑豆,藉以自勉。

  作者 閆澤川

  編輯 鄭文豐 編審 肖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