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仲偉志搜神記

原標題《 仲偉志:“大王”的背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已獲授權轉載

十幾年後我再次來到柳市,找劉大源和葉建華。

柳市這個喧譁的小鎮,是如今的“浙江第一強鎮”,全球最大的低壓電器生產基地。

在柳市,最富傳奇色彩的,並不是那些已經功成名就的企業家,而是劉大源,以及與他一起經歷了那些冒險歲月的柳市個體戶們。

正是從這批人的抗爭、犧牲與奮鬥發軔,柳市最終成爲“溫州模式”的發祥地,而溫州,則成爲中國民營經濟的耶路撒冷, “溫州模式”成爲了一個時代的信仰。

1985年5月12日的《解放日報》首提“溫州模式”

/01/

“螺絲大王”

劉大源,柳市最早富起來的個體專業戶之一。他1948年出生於柳市,從小心靈手巧,年輕時是一位“打小鐵”(小五金的加工修理)師傅,也是一個天生的商人。

1976年溫州大旱,當地水庫乾涸,不能發電,劉大源自己動手做了100多個煤油燈,拿到集市上賣給鄉親們用來照明。他因此賺到了5000塊錢。這是他的“第一桶金”,在當時,這堪稱一筆巨資了。

▲劉大源舊照。攝影:朱躍

後來有電了,煤油燈沒有生意了,他就擴大規模做起了煤油爐。組裝煤油爐需要鉚釘,所以他又轉移到了螺絲生意。70年代末,柳市的五金電器火爆了起來,劉大源看準商機,跑到上海,從國營上海標準件廠大量購入螺絲產品,然後轉手販賣。

最開始的時候,那種艱苦不是我們能想象的。他曾用一輛自行車將幾百斤螺絲運回了柳市。風餐露宿三天,才能從上海趕回柳市。溫州老闆大都經歷過類似的創業艱辛。

到後來,劉大源做大了,據說每天要從上海拉回一卡車的螺絲, 一個月賣出的螺絲,接起來就可以繞地球一週。

▲ 柳市的街巷

搞民營經濟,溫州人是走在“改革開放”之前的。或者說,溫州人的“改革開放”,遠遠不止四十週年了。

據說,劉大源經營的螺絲是這個國家最爲齊全的,足足有一萬七千種。他的大元螺絲店,就是這個國家的螺絲博物館。他被人稱爲“螺絲大王”,當時柳市還有“電器大王”胡金林、“礦燈大王”程步青、“目錄大王”葉建華、“翻砂大王”吳師濂、“線圈大王”鄭祥青、“膠木大王”陳銀松、“舊貨大王”王邁仟,合稱“八大王”。

劉大源是柳市第一個裝上電話的人,那是1977年。1980年,他又成爲柳市第一個買摩托車的人。他把摩托車從上海運回柳市,街坊四鄰都來圍觀。那個時候,別說柳市,整個樂清,誰不知道有個劉大源?—— 他是那個時候的樂清首富。

▲ 劉大源舊照。攝影:朱躍

在別人看來,劉大源頭角崢嶸、招搖過市,自然會引來很多嫉妒甚至非議。

1982年8月的一天,劉大源早起上街,後面便有兩人盯梢。當他看到牆上張貼的“狠狠打擊經濟領域中嚴重犯罪活動”的大幅標語,暗自心驚。他做出了生平最爲快速的決定,趁人不備鑽進小巷,回家取出幾萬塊現金來到河邊,跳進一隻機動小木船,亡命天涯。劉大源回憶說,逃跑時他身上只穿着背心和短褲。

這一年,除了劉大源逃亡之外,其他7人都作爲重大經濟犯罪分子被捕入獄,直到1984年才重新審理,或取保候審,或無罪釋放。

溫州“八大王”名單,與江湖上流傳的名單有些出入。這個版本加上另外的版本, “八大王”一共涉及到十四個人 ,但本文所列出的名單,出自1984年6月14日由浙江省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聯席會議辦公室印行的“情況簡報”。——這是供抓人用的,準確度應該是最高的。

/02/

“目錄大王”

葉建華沒有跑。

那時,他曾經勸劉大源趕快跑,但他壓根沒有想到自己會被抓去坐牢。這個老實人還沉浸在“勤勞致富”的美夢中。

葉建華生於1949年。早年間,他的父親曾在溫州市開了一家照相館,抗戰時期,由於日本飛機天天在溫州市區丟炸彈,全家只得逃回永嘉烏牛老家,後來到柳市開了一家“勝我照相館”。解放後走合作化道路,照相館歸柳市供銷合作社,照相器材也全部收歸集體所有。

▲ 葉建華舊照。攝影:朱躍

葉建華初中畢業,兄妹四個,其他三個人下鄉,就他一人留城,但沒有工作。他在十六七歲的時候學會了照相,學會了用最原始的方法沖洗照片。他想靠這個手藝賺錢。

但是根本沒錢買照相機。他就請了一位在柳市前街很有名氣的木工師傅,仿製出一部木頭做的三腳架照相機。照相機所需的配件,一部分是從一臺報廢的進口金屬照相機拆下來的,一部分是自己加工的。用了五個月,一臺中外結合的照相機終於裝配成功,配上從上海舊貨商店用 7 塊錢買來的一箇舊鏡頭,葉建華的“飯碗”就這樣誕生了。

1978年後,國家終於允許個體戶存在,葉建華興高采烈地領到了工商局頒發的營業許可執照,正式在柳市街上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照相館。想到自己終於可以合法經營,用不着再提心吊膽過日子,也應該露出笑容面對未來的生活了,於是爲自己的照相館取名“笑笑照相館”。

那是一個“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自找創業門路光榮”的時代。柳市人首先行動起來,人人是英雄,個個是大王。他們用最簡單的手工勞作生產各種工業產品。很多人在家中辦起作坊,生產觸點、線圈、電刷、指示燈等,有的人在街上店前經營產品、店後裝配產品。在柳市周邊還出現了多個專業村,供銷員拿着產品實物到全國各地推銷。

後來產品越來越多,供銷員無法隨身攜帶那麼多實物,這時有人找到葉建華,請他把產品拍成照片,然後拿着產品照片出去談生意。葉建華一下子開了竅,趕緊把柳市街以及各專業村的電器產品拍成照片,並在照片上備註產品名稱、規格、型號等。不久之後,封面燙金、十六開厚本的《產品樣本》和《產品價目表》就問世了,很快成了熱門貨。葉建華“目錄大王”的名號也迅速傳了開來。

▲ 2018年7月,葉建華在柳市

但是,就是這本《電器產品樣本》讓葉建華遭受了牢獄之災。其實他只賺了兩三萬元。他先被送進一個學習班,兩個月後被宣佈逮捕。在看守所待了三個月後,法院宣判。宣判大會在葉建華的母校柳市小學舉行。

他被五花大綁着,第一個被押上臺。他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緩刑四年,沒收財產4萬元,罪名是“投機詐騙”、“牟取暴利”。

1984年,葉建華被“無罪釋放”。那被沒收的4萬元,23000元作補稅處理,另外的17000元予以退回。此後,他又開了一間笑笑照相館。

/03/

產生奇蹟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溫州的民營老闆,過去好就好在沒文化。後來,對於溫州老闆來說,產生奇蹟的黃金時代結束了。以南存輝爲代表的溫州企業家證實了當地一個的說法—— 腦袋裝得多,口袋裝得多。 這個樸素的說法,遠比兩分法的所有制理論和家族企業治理理論更能準確解釋溫州的變遷。

但是劉大源說:“別人眼紅他們(那些發達起來的溫州企業家),我不。 我現在心很平,一年賺30萬就夠了。

自稱“刁民”、動輒將地方官員稱作“土八路”的劉大源,很輕看正泰這樣的企業。他把1978年之後的溫州民營經濟歷史分爲了四個階段: 對着幹、開着幹(公開)、放着幹、扶着幹 。他認爲“八大王”處於“對着幹”和“開着幹”階段之間,而正泰和德力西則是“扶着幹”起來的,不可同日而語。

劉大源只是老老實實守着他的門面,並沒有往前再走一步。那年我見到他的時候,傳說中的“大源螺絲店”已經變成了“大源精密焊接材料公司”,單開間狹長的門面,足以讓他在柳市最好地段購置房產,種養蘭花,安居樂業。

他的處世原則是, 老老實實做自己的老百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一律推辭。 他說,這樣至少可以讓自己睡得安穩——他幾乎每天都在睡懶覺。他說他時刻都在提醒自己,凡事都要適度,否則壓力太大,身體喫不消。

那段經歷也讓葉建華感覺 “總有些陰影潛伏在骨髓裏” 。但他也學會了一種更積極的人生態度,“有遺憾也有收穫吧,它讓我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做事說話多了一些沉穩,少了一些浮躁。”

/04/

那個曾經成功轉型的人

在柳市,當年“對着幹”並被打擊的當然不僅僅是“八大王”,在遭受打擊的那些人當中,並非所有人都偃旗息鼓,也有人激流勇進。

在1982年那場打擊經濟犯罪的運動中,鄭元忠未能倖免。他的“罪行”是辦了幾間電器作坊,蓋起了一棟三層小洋樓(《人民日報》說 院子裏可以停12輛小轎車 ),還有一項,與劉大源一樣,他也買了一輛別人罕有的摩托。他曾潛逃兩年,感覺風聲好轉回到柳市,但很快就被公安抓獲,關押了186天。

▲鄭元忠

出獄後,鄭元忠重操舊業,創辦了樂清市第一家規範化股份合作企業精益開關廠。與他同時做開關生意的柳市人有南存輝、胡成中等。正是在這一批人的努力下,柳市後來成爲了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低壓電器生產基地。

鄭元忠的成功轉型並非偶然。1992年,也就是王均瑤創辦國內首家民營包機公司的那一年,40歲的鄭元忠背起書包走進了溫州大學國際貿易系,成爲 溫州大學年紀最大的大學生。

▲鄭元忠

四年大學生活之後,鄭元忠來了一個華麗轉身,離開低壓電器領域,創建了莊吉集團有限公司——溫州服飾業中投資較大和起點較高的中外合資企業。在很長時間內,“莊吉”都是溫州一個著名品牌,鄭元忠本人也曾被評爲“溫州改革十大風雲人物”。

2004年我到溫州的時候,莊吉集團正如日中天。

/05/

激流勇進者之“死”

這十年來,我不再關注溫州,甚至不再關注商業世界的發展。溫州已經迴歸到了一個地級城市應有的位置,而“溫州模式”也早已退出了官方的話語系統。

直到今年7月,我才從劉大源和葉建華這裏聽說,曾經風光無限的莊吉集團,前兩年已經死了。

▲莊吉集團工業園

劉大源說,莊吉破產,他一點也不意外,“莊吉是死在大環境裏,逃脫不了的,是死在企業互保、銀行抽貸上。還好沒有跳樓,人沒有死就好。”這些年他看到更多的人,死的死、逃的逃,或者就是進了監獄,而鄭元忠還是一條漢子,宣稱不跳樓,不跑路,大不了欠錢慢慢還。

在溫州,銀行爲了轉嫁風險,要求企業互保聯保,一家企業發生危機,就對互保企業施行壓貸、抽貸,一些運行良好的企業,也往往一夜之間禍從天降,何況 擁有90多家子公司的莊吉集團 。當年的一個數字說,溫州有98%的企業存在互保,而一旦互保圈危機爆發,肯定就是一輪企業破產倒閉潮。

▲2018年7月,劉大源在柳市

溫州老闆做製造業,可能有基因上的先天不足。一是溫州本地發展空間太小,二是製造業基礎相對低端,溫州老闆的資金,也較少投入到製造業的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中去。

在資產價格快速上漲的這些年,以小草經濟著稱的溫州創造了一種“新溫州模式”—— 賺快錢,民間資本大量外流,變成了橫行中國的炒房團、炒棉團、炒煤團、炒礦團。

在,像溫州這樣的市場化領先地區,凡是可以依靠底層力量推動、老百姓能夠做的微觀領域的制度創新基本上都已經完成。

將來,再也不會產生“八大王”,再也不會有王均瑤,不會有鄭元忠。甚至,再也不會有南存輝和胡成中。

劉大源已經不再做任何生意,“在家享受生活”。最近,他對樂清市越劇團正在排演的《柳市故事》充滿期待。這部戲以柳市“八大王”故事爲原型,展現的是樂清人敢於創新、頑強拼搏、奮勇向前的創業精神。不久之後,劉大源就可以一邊看戲,一邊重溫他們這批人艱苦創業的激情歲月了。

他說,柳市現在最缺的就是拉琴的、唱戲的,缺少藝術家。“柳市人似乎只會做買賣,這就像到了山林中聽不到鳥叫一樣。”他希望,哪怕來了流浪藝術家,也不要轟人家走。他覺得與很多年前相比,柳市的活力正在消失,歸根結底,是由於年輕人都在往外跑。 “如果年輕人跑光了,柳市不就是死水一潭了嗎?”

▲2018年7月,劉大源和葉建華合影

本文來自溫州人物,創業家系授權發佈,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