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梁實秋先生早年的作品《雅舍雜文》有一篇文章叫“文藝與道德”,老先生用了這樣的一句形容英國詩人拜倫的話“且來享受醇酒婦人,盡情歡笑;明天再喝蘇打水,聽人講道。”

拜倫死後一百五十年之久未在西敏寺內獲一席之地。什麼原因使然?固然有拜倫的放浪行爲和不檢詩篇的成份,但細究之下,文藝若離開了道德束縛更爲可怕。

文藝與道德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梁先生是這樣闡述的,他說:…我們縱然不問作者本人的道德行爲,卻不能不理會文藝作品本身所含蓄着的道德意味。人生的寫照,人性的發揮,永遠不能離開道德…

所謂道德,其範圍至爲廣闊,既不限於禮教,更有異於說教。吾人行事,何者應爲,抉擇之間端在一心,那便是道德價值的運用。

反觀我們一些教授學者,空有華麗的外表和誘人的履歷,在傳道授業解惑中嚴重失德,個人行事過於偏頗,心中道德價值的缺失令人不寒而慄。

近日網絡熱議的湖北大學文學院教師梁豔萍就是這樣失德的人,她在其個人社交平臺發佈有關不當言論一事被網友層層扒出,從涉港獨言論、超級精日言論,到逆向種族主義歧視言論,幾年間,這位大學教授用滿腦子的歪理邪說,滿嘴的仁義道德,不知坑害了多少校園裏的莘莘學子。

人們常常將當代大學生的無爲當作高等教育的失敗原由,像梁豔萍這樣無德無心的高校教師的存在不更是教育改革的悲哀嗎?

有網友說我們不會接受她的任何所謂道歉,我們不相信她會有任何有誠意的道歉,更不相信她會悔改。也有人說,不用怎麼處理,就直接開除並取消退休待遇好了。的確,這樣的人怎麼處理都不過份。

雖然學校高度重視,已經成立了調查組深入調查,將視調查情況依紀依規進行嚴肅處理。但全國高校中“梁豔萍式”教師又有多少呢?又要誰來調查處理呢?

正像梁老先生講的那樣,一個人私德有虧,便一無是處。

各位小夥伴們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