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最不缺少的,就是不讓鬚眉的巾幗英雄。2000多年前的西漢,我們的華夏先民們曾面臨着一個強大而狡猾的敵人——匈奴的威脅。爲了擊敗匈奴,有一羣女子爲漢朝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而其中尤以馮夫人爲佼佼者。
爲了擊敗匈奴,漢武帝秉承前代人的智慧,確立了“斷匈奴之右臂”的方針。也就是要將“匈奴右地”——河西走廊和西域,從匈奴的手中奪過來。
首先,漢武帝發動河西之戰,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其後,漢武帝又發動大宛之戰,他以獲取汗血天馬爲名,派遣數萬大軍,穿越了整個西域,並將漢朝的軍事力量投送於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
就這樣,漢朝不斷向西域地區釋放着自己的力量,而原本從屬於匈奴的西域,也逐漸向漢朝一方靠攏。然而西域地區畢竟太遠,在當時的條件,漢朝還是有些鞭長莫及。因此,漢武帝決定扶植一個西域強國,讓他們成爲漢朝的盟國,從西面威脅匈奴的腹地。
經過選擇,漢武帝決定結好與當時西域最強的國家——烏孫。烏孫,乃是今天哈薩克族的先民,居住於今天新疆的北部。據《漢書 · 西域傳》統計,西漢時烏孫國擁有約63萬人,而其他西域各國總共不過32.5萬人。即烏孫的人口比西域其他國家的總人口多近1倍。
相比於其他城邦式的西域國家,烏孫更接近於一個遊牧國家,其政體與匈奴相同。由於烏孫實力較爲強大,因此他們僅僅只是在表面上服從匈奴的領導,而實際上卻“取羈屬,不肯往朝會”。也就是說,烏孫具有一定獨立性。
一開始,漢武帝希望烏孫能舉族遷徙至河西地區,爲漢朝防禦邊境。遭到拒絕後,漢武帝決定重新祭出和親政策。元封年間,漢宗室女江都公主劉細君嫁至烏孫,以爲昆莫(烏孫國的王號)獵驕靡的右夫人。
漢朝用和親的方式拉攏烏孫,讓匈奴大爲恐懼,於是匈奴單于同樣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獵驕靡。一時間,漢朝公主和匈奴公主同時侍奉獵驕靡左右,真是好不威風。由此可見,烏孫一方面在漢朝與匈奴兩大勢力之間搞平衡,同時又想利用兩大勢力抬高自己。儘管如此,漢王朝聯合烏孫,制約匈奴的最初目的已基本達到。
由於年事已高,獵驕靡實在無法消受年輕的細君公主。於是,他讓自己的孫子軍須靡“繼承”了漢朝公主。對於細君公主來說,雖然軍須靡和自己年紀相仿,但畢竟是自己的孫輩,兩人的婚配簡直形同亂倫。對此,細君公主曾極力向漢武帝爭辯,但爲了大局,漢武帝仍讓她“從其俗”。
獵驕靡病逝後,軍須靡繼承了昆莫的位置。然而細君公主卻因思鄉和水土不服,不幸病逝於遙遠的西域。爲了維護與烏孫的關係,漢武帝又將楚王之女劉解憂作爲和親公主,嫁給了軍須靡。
與解憂公主一同前往的,還有一名姓馮的侍女——馮嫽,而正是這位低賤的侍女,卻爲國家立下了難以想象的功勞。
相比於整天自怨自艾的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積極參與政治,竭力將丈夫拉到漢朝一邊。而足智多謀,能言善辯的馮嫽,則成爲解憂公主最大的軍師。爲了讓馮嫽名正言順地參與國家大政,解憂公主以王后的身份,將她嫁給了位高權重的右將軍。
這樣,解憂與馮嫽在烏孫王廷內外連成犄角之勢,不斷壓縮匈奴公主在烏孫的政治空間。由於馮嫽知書達禮,聰慧而富有見識,因此博得了烏孫上下一致的認可,並被尊稱爲馮夫人。
由於解憂和馮 在烏孫的出色努力,匈奴勢力被徹底排擠出烏孫。匈奴見烏孫倒向漢朝,大爲恐懼,於是向烏孫下達最後通牒,要求交出解憂公主,否則便派大軍討伐。其後,解憂公主緊急向漢宣帝和霍光求援,要求漢朝保護烏孫。
漢宣帝得到消息後,立即派範明友等五將軍,率領18萬大軍大舉討伐匈奴。而常駐烏孫的漢使——長羅侯常惠則帶領烏孫軍隊從右側進行夾擊。在漢朝和烏孫的聯合攻擊下,匈奴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慘敗,損失數萬兵馬。
元康二年(前64年),烏孫爲進一步加強與漢的聯繫,防止匈奴反撲,烏孫昆彌翁歸靡擬立漢之外孫元貴靡爲嗣,並請求“得令復尚漢公主,結婚重親,畔絕匈奴”。漢宣帝答應了此次和親,並以解憂公主弟弟的女兒——劉相夫爲和親公主。
誰知和親隊伍走到半路,卻得到翁歸靡去世的消息。而由於元貴靡年幼,缺乏朝臣的支持。因此烏孫舊臣們將翁歸靡的堂叔——匈奴外孫泥靡(即狂王)立爲昆彌。一時間,漢朝在烏孫的經營,有前功盡棄的風險。
但是狂王泥靡畏懼漢朝的討伐,因此仍然以烏孫習俗,“繼承”瞭解憂公主,併產下了一個孩子。不過打從心底,泥靡仍偏向於匈奴,因此與解憂公主矛盾重重。爲了漢朝的利益,解憂公主聯合烏孫貴族,爲殘暴的泥靡設下了一場鴻門宴,並將其刺成重傷。
泥靡受傷後逃跑後,立即陷入衆叛親離的境地。而前代國王翁歸靡的兒子烏就屠趁機自立,並殺死了泥靡。與泥靡一樣,烏就屠同樣爲匈奴公主所生。得知此消息後,漢宣帝以破羌將軍辛武賢爲主帥,發兵1.5萬,準備一舉滅掉烏孫。
然而滅掉烏孫,其實並不符合漢朝的長遠利益。因此西域都護鄭吉找到馮嫽,希望她能夠說服烏就屠,讓他投靠到漢朝一邊。馮嫽領命後,立即前往烏就屠處,並向他宣揚漢朝的威德,同時她還威脅說:
“以漢兵方出,必見滅,不如降!”
聽說漢朝大軍降至,烏就屠大恐,於是讓馮嫽向皇帝傳達自己的口信:“我願意當一個小王!”
其後,漢宣帝爲了解烏孫的情況,將馮嫽招回了長安,聽取了她的親自彙報,徵求了她對此次糾紛的處理意見。在馮嫽看來,對於烏孫,並不需要發大兵討伐,而是完全可以和平解決。
聽取馮嫽意見後,漢宣帝做出一個史無前例的決定,即讓馮嫽錦車持節,作爲漢朝正使再次奔赴烏孫。而馮嫽也成爲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有官方承認的女外交家。
對於馮嫽的這次出使,《資治通鑑》的記述非常簡略。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甘肅敦煌懸泉地區發現一大批漢簡,爲我們揭開了馮嫽這次出使的一些細節。
根據懸泉漢簡記載:
甘露二年二月庚辰朔丙戌,魚離置嗇夫禹移縣 ( 懸) 泉置,遣佐光持傳馬十匹,爲馮夫人柱,廩穬麥小卅二石七鬥,又茭廿五石二鈞。今寫券墨移書到,受薄 ( 簿)入,三月報,毋令繆 ( 謬) ,如律令。“甘露二年四月庚申朔丁丑,樂官令充敢言之:詔書以騎馬助傳馬,送破羌將軍、穿渠校尉、使者馮夫人。軍吏遠者至敦煌郡。軍吏晨夜行,吏御逐馬前後不相及,馬罷亟,或道棄,逐索未得,謹遣騎士張世等以物色逐各如牒,唯府告部、縣、官、旁郡,有得此馬者以與世等。敢言之。”
以上記錄可與《資治通鑑》“馮夫人錦車持節,詔烏就屠詣長羅侯赤谷城,立元貴靡爲大昆彌,烏就屠爲小昆彌,皆賜印綬”的記載相互參看。也就是說,馮嫽在甘露二年二月下旬至四月中旬不足兩個月的時間裏,從敦煌郡出發抵達長安,又從長安出發返至酒泉郡,然後再前往烏孫。
看到這裏的記載,讓學者們大爲興奮,紛紛說:“馮嫽這位女英雄,我們終於在第一手史料中看到了。”
到了烏孫,馮夫人以皇帝的名義,將烏就屠召喚到赤谷城,並將漢朝外孫元貴靡立爲大昆彌,烏就屠被立爲小昆彌,而辛武賢的漢軍也不再出塞。
此次冊封,是漢與烏孫關係史上的大事,標誌着烏孫已由原先的盟國變成了漢朝的屬國。而西域,徹底成爲了漢朝的領地,而匈奴的右臂也被徹底斬斷。在這方面,解憂公主和馮嫽這兩位巾幗英雄是功不可沒的。
解憂公主見烏孫大勢已定,而且自己也已年過七十。於是她於甘露三年(前51年)向漢宣帝上書,希望能在生前回國,歸葬在漢朝土地上。漢宣帝考慮到她大半生身居異域,爲國操勞,有功於漢室,就派人把劉解憂和馮嫽一起接回長安,並以公主之禮照顧劉解憂的飲食起居。對馮嫽也以厚祿優禮相待。
公元前49年,犧牲自己幸福,爲國立下不世之功的解憂公主去世。元貴靡死後,其子星靡即位。由於星靡治國無方,烏孫再起內亂。而業已老態龍鍾的馮嫽再次奉漢元帝之命,再次持節出使於烏孫,最終第二次穩定了烏孫的形勢。
解憂公主和馮嫽,她們以女兒之身,放棄國內相對優渥的生活,數十年如一日紮根於異域,最終爲漢朝抗擊匈奴的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正是“錦車出塞送迎忙,專對長才屬女郎,讀史漫誇蘇武節,鬚眉巾幗並流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