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餉”指的是遼餉、剿餉、練餉,這三樣屬於正常稅負之外的加稅,確實加重了民衆的負擔,但明朝滅亡卻不能怨“三餉”,“三餉”只是激化了明末本就嚴重的社會矛盾。至於多爾袞說明末“三餉”導致明朝滅亡只是在給剛入關的清朝臉上貼金,給清朝取代明朝尋找正當理由,實際上清朝初年一樣加徵了很多額外稅負。

明末“三餉”都是專門針對戰事加收的稅負,其中“遼餉”從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開始徵收,在開始是爲了應對韃靼犯邊,到了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崛起,努爾哈赤公佈“七大恨”討伐明朝,遼餉數量不斷加大,最終定額每年520萬兩;“剿餉”是爲了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加徵的稅負,從崇禎十年收到崇禎十三年,每年280萬兩;“練餉”是爲了支付擴軍練兵所需要的軍餉而加徵的,只有崇禎十二年徵收了730萬兩。

爲了支付戰爭軍費加收稅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像一戰、二戰時期各參戰國都加收過戰爭稅;而且明末“三餉”平均到全國農田的話,每畝地僅加收九釐銀子(相當於十斤稻穀),看起來數量並不多啊?但是在明朝佔據社會財富、擁有最多土地的官僚士紳是不納稅的,這使得稅收都落到貧窮的農民身上,每個農民需要繳納的明末“三餉”是遠超過每畝九釐銀子的。這樣一來交不起稅,活不下去的農民紛紛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而明朝爲了鎮壓義軍繼續加稅,陷入惡性循環直到明朝覆滅。

明朝滅亡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稅收體系出現問題,使得國家財政困難,難以應對危及國家穩定的天災、戰事。按說明朝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海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領土面積和人口更是遠多於南宋,但是明朝每年的財政收入卻是遠低於南宋,這就是明朝稅收出了問題。

明朝的稅收主要就是田賦,也就是從土地上收稅,至於商稅稅率極低,不是國家稅收的主流,而大家都知道農業稅的數量是比不過商稅的;另外官僚士紳、皇親國戚等特權階層是不用納稅的,因此很多人爲了逃稅會向這些人繳納低於稅收的財富,使自己家的產業掛靠在這些人名下;最後大商人們就更有頭腦了,他們會資助才華出衆的讀書人考科舉、做官,最後官商勾結逃避納稅,甚至於乾脆推動明朝減免商稅,明末東林黨、浙黨等朋黨中的很多人就是大商人利益的代言人。明朝中後期多位皇帝想盡辦法加收商稅,遭到大量文官以“與民爭利”的藉口駁斥,因此稅負改革常常無疾而終。

因此明朝出現了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明朝前期朱元璋、朱棣統治時,剛從元末戰亂中恢復的明朝明明人口少,商業也不繁榮,國家稅收卻高於明朝中後期,就是因爲逃稅的人太多了。有錢人不納稅,國家還需要用錢,最後只能從平民身上加稅搜刮,以至於官逼民反,起義軍遍佈天下。

明朝末年的財政危機,是國家和平民沒錢,但是商人、官員、士紳等都是非常富裕的。崇禎皇帝會爲了每年數百萬兩的軍費愁白了頭,而李自成進入北京後一頓嚴刑考打,就輕鬆從明朝官員身上搜刮出七千萬兩白銀,這種對比讓人觸目驚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