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轉自:良醫匯-腫瘤醫生APP

2019年3月22—24日,由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主辦、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腫瘤中心承辦的“2019年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年會”在武漢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腫瘤界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腫瘤支持治療相關的問題進行切磋交流。在會議現場,【腫瘤資訊】有幸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張俊教授,就腫瘤支持治療的理念和實踐進行訪談。

張俊

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腫瘤科主任

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研究員

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胃癌學組副組長

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學分會青委副主委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專委會副主委

中國臨牀腫瘤學會(CSCO)青委副主委

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委會常委

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精準醫療及MDT專委會副主委

上海醫師協會腫瘤分會副會長

上海市醫學會腫瘤靶分子專委會候任主委

作爲本次大會“青委分會場”的主席,您能介紹一下分會場的特色嗎?

張俊教授:這次大會是2019年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專業委員會的年會。年會之前半天我們開了一場青委的專委會。這個青委專場我們邀請了青委的相關專家,對腫瘤支持治療領域內大家都非常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做了系統的梳理,包括這個領域之內的一些臨牀研究現狀、臨牀實踐指南,以及各個單位的實踐操作情況,爲在座的聽衆做了介紹。因爲這是我們青委自己主辦的專場,所以從內容設置上來看,還是相對比較凝練和集中。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大家都非常關注,而且在抗腫瘤治療領域內可能每天都會碰到的實際問題,包括髮熱性粒細胞減少、與化療相關的血小板減少或者與腫瘤相關的貧血這一系列以血液學毒性爲標誌的臨牀常見情況的處理以及現有臨牀指南的介紹。第二方面,除了我們日常關注的包括血液學毒性、心臟毒性、肝臟毒性這些常見毒性之外,從青委會專場設計的角度,我們還增加了關於生殖功能保護、腫瘤患者和腫瘤倖存者的社區關愛以及家庭關愛等一系列的問題。因爲我們覺得在現有的腫瘤大領域內,除了比較經典或者是傳統的手段如手術、化療,現有的新型治療手段如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外,也包括以腫瘤支持治療等在內的一系列的多學科治療,在這些治療前提下,有更多的腫瘤患者能夠有機會達到長期生存的目標。從這個角度來看,腫瘤倖存者的生活質量、心理干預,以及長期的生活質量的維持,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所以,除了在治療上希望能做到各種不同手段的全程管理之外,還希望在腫瘤支持治療領域之內真正創造或者營造一個對患者來說舒適度比較好,而且總體能夠維護生命尊嚴,或者是良好生活質量的這樣一種方式。目前,在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專業委員會的領導和我們相關理念的倡導下,很多單位都在創建無痛病房、無嘔病房、無惡病房,將來可能還會再努力創建無憂病房,讓患者不僅僅從生理、病理的角度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從心理和家庭的角度真正地迴歸原先的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這就是昨天我們青委專場在整個議題設計當中的一些想法或者是思路。非常感謝我們這次會議的東道主,武漢同濟醫院的袁教授和他的助手邱教授在整個議題設計當中所做的努力,也感謝所有的青委會家,在積極和認真準備講課的過程當中所體現出來的專業素質。在會議之後,我們跟巴一主委做了請示,昨天的青委專委會的相關內容我們會在短期之內整理成一本小口袋書,這個口袋書將包括常見的血液學毒性的處理、營養支持、心理干預、生殖保護相關內容,在腫瘤支持治療方面提供更好的參考或者是依據。

您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消化道腫瘤,您是如何看待在日常臨牀工作中將腫瘤支持治療與消化道腫瘤抗癌治療有機結合的?

張俊教授:腫瘤支持治療應該是貫穿於整個抗腫瘤治療過程的始終。我們倡導的不僅僅是無痛、無嘔、無惡和無憂這一類的全症狀控制,還希望能夠進一步做到在整個治療過程當中的全程管理。全程管理包括在出現問題之前的風險評估、出現問題之後的分級評估,以及針對治療目標所設立的干預措施。所以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並非是患者在某一個階段需要接受支持治療,而是在整個全程中腫瘤患者對於支持治療的需求和目標可能會有變化。以胃腸道手術爲例,如果一位局部進展期、尚未手術的患者希望通過化療在短期內把腫瘤縮小,爲手術創造機會,那麼在這個階段,除了完成抗腫瘤治療之外,還要考慮如何進一步保持良好的體力,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態,或者結合患者的代謝特點來量身訂做相應的營養支持方案,更好地維持體力和體重,爲後續耐受手術治療提供條件。

手術之後,因爲手術造成的胃腸道結構的變化、功能的變化,乃至於整體的微環境的變化,都可能造成患者營養狀態的失衡,或者短期內營養狀態的不平衡。所以需要我們結合相應的病種、手術方式、術後恢復的胃腸道通暢情況、患者的營養狀態,以及現有的腸道微生態等各方面,爲患者制訂出適合的、個體化的支持治療手段,使患者在手術之後短期內恢復相應的功能,接受後續的輔助治療。所以絕大多數專家的意見是認爲腫瘤支持治療並不簡單等同於晚期或中末期腫瘤患者的姑息治療,因爲這類支持治療希望以更加積極的方式參與到整個抗腫瘤治療的全程過程中去,讓患者在經過治療後,不僅能延長生命的長度,還能更好地拓寬生命的維度,真正維護患者的生命尊嚴,重新迴歸原先的家庭和社會角色,這可能也是腫瘤支持治療所需要承擔的責任。

您認爲腫瘤支持治療與其他腫瘤治療模式相比有何特點?

張俊教授:腫瘤支持治療是一個比較新興的領域,涉及面比較廣,因爲它突破了腫瘤的大小多少或者所謂的手術放化療原先的經典模式,希望以跨學科或者是多學科整合的方式來開展診療活動。這其中包括各類因爲腫瘤或者腫瘤治療造成的重要臟器功能的損傷及其維護,如心臟功能、肝臟功能、骨髓功能,甚至是皮膚功能的損傷與維護等。我們一是強調身體上各類重要臟器機能的維護,二是希望及時的心理干預或必要的心理干預能夠讓患者重歸健康的心態,以更加健康的身心來迎接腫瘤治療的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