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種渴望愛又害怕受傷害的感受,就是阿力給自己內心建造的一座監獄,無論他怎麼逃,怎麼換女朋友,他都無法擺脫這座監獄對他的囚禁。當在感情上看到另一半表達憤怒的時候,你也會重溫小時候媽媽的憤怒帶給你的恐懼,你害怕被拋棄,所以你主動選擇從中逃離。

你是不是這樣的人,或者說,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每份工作都覺得不滿,於是總是不停地換工作;每場戀愛都爛尾收場,於是總是不停地換男/女朋友;一遇見什麼不順心的事兒,就想着要請假出去走走……

這些人看似在通過選擇,努力地掌控命運,然後希望換一個工作、一個人,或者一個環境之後,就能迎來徹底明亮的人生。

可最終,卻遺憾地發現,黑暗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下一次”裏悄悄地等着自己。

時間久了,他們甚至會憤慨:“爲什麼我如此努力,還總是換來這麼差的結局?”

其實,他們不清楚的是:那些看似努力的主動選擇,本質上都是被迫逃離,而自己的人格沒有成長,無論逃往哪裏,終究都還是自設的監獄。

-01-你逃避的不是外界,是自我

阿力是我的一位朋友,男性,40歲出頭。

上一次見到他的時候,我們談論的主要話題是他和現女友交往中主要存在的一些問題,聊天方式是他說我聽;而上上一次見面,大概和這次聊天時隔半年,我們聊天的主要內容是他和前女友的交往。

在認識阿力這七年中,我見過他四位女朋友,還聽說過若干位我沒有見過的女朋友。在這些女朋友當中,阿力交往最長的一位是一年零二個月,其他的女朋友大多數都是幾個月就分手了,而且幾乎每一次,都是他主動提出分手。

在外人看來,阿力簡直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渣男”、“混蛋”,但實際情況卻是,他對每一段感情,都是很認真地去看待,去開始。

只是他自己也搞不清楚,爲什麼每段感情,總是走着走着就無疾而終,更要命的是,爲什麼總是他主動選擇離開,他說自己爲此感到很內疚。

爲什麼在感情世界裏,阿力一直在逃跑?我想你已經猜到一部分答案了,沒錯,他出生在一個並不幸福的原生家庭。

阿力的母親是一個紡織廠的女工,性格有些急躁和暴烈,在阿力的記憶裏,母親從小就總是罵他。貪玩、不愛學習、起牀晚了等各種小事兒,都能讓阿力遭遇一陣疾風驟雨般的謾罵,阿力說他從來沒有把母親與“溫柔”或者“愛”這樣的詞彙聯繫在一起。

阿力的父親雖然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人,但是卻也是很固執,從來不謙讓他的母親,所以家裏也經常是硝煙瀰漫,戰爭四起。

你能想象那是一種什麼感受嗎?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兒,早上起來就迎來母親劈頭蓋臉的一頓罵;晚上放學回到家,又看見自己的父母在激烈地大吵大鬧。

如果你是這樣一個小男孩,你會怎麼辦?

想逃離,對不對?

逃開這樣一個冰冷的、戰亂的、分裂而又破碎的家。

在逃離的路上,你是不是會想:“如果我有一個愛我的、會擁抱我的媽媽該多好;如果我的父母也像其他小朋友家裏那麼和諧該多好……”

這就是小時候阿力的感受:

一方面,他很渴望愛,渴望來自母親的愛、家庭的愛;可另一方面,他又在現實生活中接到來自母親和家庭的攻擊,他感受到恐懼、受傷、難過、害怕……

心理學上把阿力這種矛盾的內心感受,稱爲“矛盾型(反抗型)依戀關係模式”。

這種依戀模型,伴隨着阿力長大,然後如影隨形地被他複製在其他的親密關係之中。

因爲很渴望愛,所以他總是充滿期待地與異性建立戀愛的關係。

但是,只要距離拉得太近,對方稍微讓他感受到一些不適,小時候被攻擊的創傷就會被喚醒。

爲了避免重新感受童年那種恐懼、難受等負面情緒,他就會主動選擇逃離。

這種渴望愛又害怕受傷害的感受,就是阿力給自己內心建造的一座監獄,無論他怎麼逃,怎麼換女朋友,他都無法擺脫這座監獄對他的囚禁。-02-逃避型的人格監獄是如何煉成的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監獄之中,文化,是一種監獄;制度,也是一種監獄,但是無論是文化,還是制度,我們都可以通過環境的改變,或者時代的變遷,而衝破這些監獄對我們的束縛。

唯有一種監獄,我們很難擺脫,它就是人格監獄。

我們常常說人格,可是人格到底是什麼呢?

教科書上說,人格,是人的性格和氣質的總和。

我更願意用類比的方式來解釋人格:如果說人是一臺精密儀器的話,人格就是這臺機器的芯片,它決定了這個人如何思考、如果表達、如何防禦等等。

現代客體關係理論學家克萊因認爲,一個人的核心人格早在TA還是嬰兒時期就已經形成了。

爲了讓你更好地理解逃避型人格的形成過程,我們接下來,將展開一個情境體驗。

假想一下,你現在是一個2、3個月大的嬰兒,此刻正在躺在搖籃裏午睡。

這時候,隔壁鄰居因爲有人結婚或者做壽宴,鞭炮聲四起,你被這鞭炮聲驚醒,並且感到很害怕,然後就哇哇大哭起來。

你在用哭聲表達你的情感需求:我很害怕,媽媽快來保護一下我。

可是你的母親正在被她追的熱播劇吸引,聽到你的哭聲,她有點不情願,甚至憤怒,不得不站起來去看看搖籃裏的你是怎麼回事兒。

她一邊輕晃了幾下搖籃,一邊指責你:“怎麼這麼愛哭!別人家的孩子都那麼好帶,你怎麼這麼難帶啊!”

你從母親的情緒中,感受到了她對你的指責和憤怒。

於是,你開始自責:“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我到底哪裏不好?讓媽媽如此憤怒?”

同時你也感受到害怕,你覺得在你下一次感到恐懼的時候,媽媽很可能因爲憤怒就不來幫你了……

在經過母親幾次這樣的對待之後,你就開始迴避和母親的鏈接。

因爲你的迴避,可以幫助你不去體驗母親的憤怒,你自己的自責,還有內心裏怕被拋棄的恐懼。

至此,你的“逃避型”核心人格就形成了,與之相伴的,是“自卑”、“不穩定感/遺棄感”、“尋求認同感”等等子人格。

你帶着這個核心人格長大,當在工作中遇見別人指責的時候,你會體驗到由於媽媽小時候指責你而產生的自卑,所以你接受不了別人對你的任何懷疑和指責。

一旦遭遇此類對待,你就會選擇辭職,逃離這個工作;

當在感情上看到另一半表達憤怒的時候,你也會重溫小時候媽媽的憤怒帶給你的恐懼,你害怕被拋棄,所以你主動選擇從中逃離……

就這樣,你的逃避型人格,就像一隻無形的手,時時刻刻掌控着你,讓你在人生中顛沛流離。

換句話說,如果這種逃避型的人格不獲得改變和成長,你可能終生都要活在它的囚籠裏。

-03-將當下與童年剝離,告別狼狽的逃避

坦白講,想讓自己的人格獲得改變和成長,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情。

就好像,你想把海南的一顆南洋杉移植到東北去種植,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爲這顆南洋杉已經習慣了高溫的環境和天氣。

同樣,對於一直以來已經習慣自卑、習慣內心的不穩定感、習慣逃離的你來說,

讓你體驗到風浪來臨的時候,巋然不動地站在那裏不要逃,實在有點近乎苛刻。

艱難,不等同於不可能。

只要你內心真正渴望改變,並且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人格是可以改變和成長的,命運也是可以更加風光旎旖。

想要改變逃避型的人格,在我看來,你最需要學會的技能,就是將童年的感受與當下的處境進行剝離。

我們每個人的感受,其實都包含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由某個人或者某件事觸發出的情緒,另外一部分則是由這個情緒所捆綁的認知。

比方說,上文中提到的阿力,當他聽到或者看到他的女朋友對他有指責傾向的時候,他的情緒體驗就是恐懼和害怕。

而他對此的認知,則是她有可能拋棄我。

也就是說,阿力把當下發生的情境和他小時候的情緒體驗和認知感受捆綁在了一起。

但是,如果他有很好的覺察力,當女朋友對他表現出指責傾向的時候,他能夠提醒自己,當下只是當下,它不等同於童年;

女朋友也不是媽媽,她指責只代表她在表達不滿,而不代表她要拋棄我……

那麼,阿力很可能就因爲這樣的覺察,而緩解自己被拋棄的焦慮。

因此,他就不會因爲女朋友的行爲表現而感受到恐懼和害怕,自然也就不會逃離。

所以,每當你都被現實處境逼迫得被迫逃離的時候,你都嘗試強迫自己先要不逃。

然後冷靜地問問自己:“我到底爲什麼要逃?我在害怕什麼?我害怕的東西是此刻存在的嗎?還是來自我對童年創傷的移情?……”

當你在進行這樣的自我對話的時候,實際上你的自我已經開始跟童年進行分離。

如果你能夠繼續在情緒和認知上告別對童年的移情,選擇直面當下,站立不逃,那麼你就已經成功地完成了對人格的逆襲,它再也無法成爲囚禁你的監獄。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每個人都是帶着傷痛,跌跌撞撞地探索和成長。

只要你足夠堅持和勇敢,你終將能夠打破人格的牢籠,擁有更加自由、綻放、不同的人生。我們一生最難探尋的伴侶,不是別人,先是自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