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爱自己,是接纳暂时改变不了的自己

读者问:我看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和文章,也将学到的东西用在生活中,还做了2、3次咨询,我已经这么努力了,有了一点改变,怎么还是会经常回到老路上呢?为什么我就不能变好呢?成长得更快更好呢?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像身边的一些朋友那样没心没肺地活着,为什么我的内心还是会有那么多的敏感、焦虑、痛苦?

meiya答:我做心理咨询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来访者对我说类似的话。他们对自己没有变好,没有变好到令自己满意而焦躁。

但是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内心状态的改变总是很不容易的。

你想想看,你的父母,你过去的经历、环境用几十年的时间塑造了现在的你(以及你的人格结构),你想通过看一些心理学的书或者几次咨询就获得完全的改变,是不现实的。

改变是一个过程,要一次次走出我们的舒适区,去获得新的经验和可能,而我们过去习惯的模式会带来熟悉的安全感和控制感,会诱惑我们一次次回到那里。

我们大多数人都被这个安全感、控制感所左右,所以被困在原地,无法翻转腾挪,举步向前。

但是,我依然要恭喜你,因为你现在处在一个转变期,有了一点改变,正在用新的经验,去覆盖旧的经验,发展出新的自我,处在一个新我和旧我并存的不稳定的转变期。

在这个阶段,有时候我们可以做得很好,有时候我们又会一夜回到解放前,这都是正常的,我们所有的改变,所有的学习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只是我们需要对自己更有耐心,继续坚持和努力,当太累了,停一停也没有关系。

我看到你心中有很多的应该:我已经这么努力的,就应该获得改变和成长;我应该和别人一样没心没肺地快乐,而不应该内心敏感、焦虑和痛苦……

这些应该成了你对自己施加的酷刑,在你面对转变期的自己时,更加不满意,更加痛苦。

我们没法和别人比较,尤其是内心的欢愉与痛苦。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一出生就可以得到父母满满的爱,有的人则要费尽辛苦才能得到外界的一点爱,这是个人的命运,但是好在我们还有改变与选择的自由。

维克多·弗兰克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说,无论在何种境遇中,人都有选择以何种态度和方式面对的自由。这也是一个人能超越其外在命运的能力。

面对内心的痛苦,有的人被这个痛苦打倒,选择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有的人选择凝视这个痛苦,了解它,然后尝试制服它,并一次次与之搏斗,在搏斗中学到新的获胜诀窍,直至胜利。

我们常常说爱自己,那爱自己很重要的一点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不意味着我就不成长了,我就放纵、放弃自己了,而是对自己温柔相待,温和而坚定地对待自己,而不是苛责自己,像自己的好妈妈一样,看见自己做得好的地方,鼓励自己,接纳自己暂时还没有改变,暂时还做不到的一些事,接纳自己还没有成长到很理想的状态,接纳自己时常又会回到老路上。

只要我们对自己保持觉察,去看到自己那些自动化的反应,然后慢慢地改变,在生活中修炼自己,每一天都会是一种进步。

分享我自己关于成长的一点点领悟。

前几天中午12点,我从工作室回到家,一打开门,看到丈夫大卫在厨房做饭,我内心的声音是: “居然饭还没有做好,真是太不能干了!”

是的,这是我自动化的思维,来自我内心的评判,也是来自我妈妈的评判。因为我妈妈以前是个非常挑剔的人,对孩子、丈夫有很多的不满、抱怨,我学她,内化了这个部分,也成了一个爱抱怨爱评判的人。

经过将近10年的学习、成长,我学心理学、做个人成长,还当了6年的心理咨询师,获得了很多的改变,但是我偶尔还是会有这样的挑剔、抱怨。

但是这样负面的内心声音并没有对我造成困扰。let it go,我很快做了选择, 没有将那些负面的话说出口,我看见了它,但没有被它控制,我选择走进厨房,系上围裙,和丈夫一边愉快地聊天一边做饭。

我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在过去的漫长时间里,我一直在努力听到和看见这个声音,但练习并不认同它,我知道什么是对自己而言更正确更好的选择,我也努力克服过去的习惯和冲动,不断用新的经验覆盖旧有的经验,熟能生巧,然后这些新的真实的经验与体会一点点地冲刷着过去的经验,直至成为习惯。

我没有对自己说:你看,你都搞了10年的自我成长了,怎么还会有这样评判的声音?!

那样对自己真的未免太苛责了。

我们的过去总会在自己身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烙印,成长不是消除这些烙印,而是看见它们,接纳它们,但是不会被它们所控制和影响。

最后,愿你对自己温柔以待。

作者简介:meiya,畅销书作者,心理咨询师,四年心理咨询经验,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改变,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等多部作品。咨询微信:meiyang8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