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后10年,巴纳吉、葛林华德和第三位合作者:维吉尼亚大学的诺塞克(Brian Nosek)继续找寻新的方式,以内隐联结测验及其他工具来研究偏见的成因与运作。巴纳吉和她的同事发现,即使对于真正抱持平等观点的人,偏见仍然很常见且根深柢固,并持续在意识外活动。

原标题:隐藏在内心的种族主义偏见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 教授 Mahzarin R. Banaji 马扎林·巴纳吉的研究重点是“内隐联想测试”和内隐偏见。

美国洛杉矶的新线影业(New Line Cinema)公司里,巴纳吉(Mahazarin Banaji)正努力架设投影机,而一群资深的执行长则咕哝着进入放映室,他们预期这是11月下午一场关于歧异性(包括他们节目里角色的缺点)的无意义演讲。「我原先以为这会无聊透顶。」新线国际的总裁嘉兰诺(Camela Galano)承认道。

休息时间还没到,新线及HBO(皆为时代华纳的子公司)的几位执行长,就围绕在巴纳吉身边,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这位50岁的哈佛大学实验及社会心理学家,一开始放了一连串的影像,展现了人类心智的巧妙。

其中一段影片是有一群人在传着篮球;45位观看的执行长中,只有一位注意到球赛中有位慢慢走过球场的女子,拿着一把打开的白伞。在举了更多的例子之后,巴纳吉说服了观众这类知觉错误,或称「心智错误」(mind bug),时时都在发生,尤其是我们对其他人无意识的反应。

巴纳吉告诉他们:「这是合理及理性的反应,但也是错的反应。」

巴纳吉告诉他们:「这是合理及理性的反应,但也是错的反应。」她解释说,我们可能都想要公平,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心智会自动进行联结,忽略矛盾的信息。果不其然,这些执行长在纸上测验中,已经把正面的字和他们母公司时代华纳联结在一起,而他们却发现很难将正面的字联结到竞争者华德迪斯尼。令他们苦恼的是,他们倾向把正面词汇和有欧洲人特质的脸连结在一起,而把负面词汇联结到有非洲人特质的脸。

巴纳吉在1980年代末期和华盛顿大学的葛林华德(Anthony Greenwald)合作,开始研究这些内隐态度和对社会意料之外的影响。葛林华德创立了第一套 内隐联结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用来测量人们面对屏幕上的刺激时,手敲键盘的反应速度。人们会比较容易把「快乐」、「平静」和花朵的图片联结在一起,而把「腐败」、「丑陋」和昆虫的图片联结在一起吗?如同预期,答案是「是的」。后来他开始进行族群、种族相关词汇与照片的联结测试。受试者的自动反应与他们所说自己所持的态度并不相符。在社会心理学家寻寻觅觅的研究工具中,「内隐联结测验正快速窜起。」葛林华德回忆道。

此后10年,巴纳吉、葛林华德和第三位合作者:维吉尼亚大学的诺塞克(Brian Nosek)继续找寻新的方式,以内隐联结测验及其他工具来研究偏见的成因与运作。譬如说,巴纳吉和神经科学家合作,结合古典 恐惧制约内隐态度量测及人们自己对 跨种族约会的描述,来研究社会族群对彼此的恐惧是如何形成的。巴纳吉希望接着与灵长类学家合作,从物种特质来了解偏见如何进入我们的知觉。

即使对于真正抱持平等观点的人,偏见仍然很常见且根深柢固,并持续在意识外活动。

巴纳吉和她的同事发现,即使对于真正抱持平等观点的人,偏见仍然很常见且根深柢固,并持续在意识外活动。她的团队了解到无意识的态度所具有的力量,影响到人们每天的决定,她说:「我们认为我们该做的,就是把这件事公诸于世。」在联结测验网站上(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使用者可以进行14项测验,来知道自己是否会自动偏好年轻人而不是老年人、瘦子而非胖子。现在有10个新的题组,包括专门针对某些国家发展的联结测验,如伊斯兰教之于印度教,以及巴基斯坦之于印度的联结测验。

目前至少有200万人上线做过测试,也有许多人提出建议。巴纳吉发现,「一旦你将东西公诸于世,你就必须聆听人们在说什么,他们的想法很了不起。」她开始试着到实验室外进行关于偏见、使用幽默、智慧及善念的教育,同时提醒银行投资者、媒体执行长及律师,摒弃造成错误的偏见。

从神经科学到营销学,做为一个研究工具,联结测验已成就了将近300份论文;它同时也点燃了学术的挑战与辩论。有一些社会心理学家指控这个团队刻意偏误,对结果过度诠释。有些评论坚持,测验的结果并不能真正测出无意识的偏见,那只是无害的社会认知,有别于真正的种族歧视。心理学家争论着其中的认知机制,其中一个计划发现有些人表现偏见的原因,是他们害怕自己可能有偏见。

然而在巴纳吉及葛林华德对61个研究做综合分析后,他们认为联结测验仍然有效。这个测验比态度表达更能预测与刻板印象和偏见相关的判断、行为及心理社会反应。康乃迪格大学的多维迪奥(Jack Dovidio)说:「在我研究的细微偏见(subtle prejudice)领域里,联结测验使我们讨论多年的概念变得澄澈透明。」他补充道,联结测验是优秀的教具。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克(Susan Fiske)则同意,当使用者经验了他们在做联结时自己的不适及慢下来的速度时,就很难忽略它传达的讯息,费斯克也指出:「巴纳吉有一部份的天才,是她看到了联结测验影响真实世界议题的潜力。」

还好我们的脑子不会永远陷入偏见。强大的文化讯息把我们往一个方向推,但自我的觉察、紧密的关系及经验能再把我们拉回来。

最近巴纳吉开始尝试找出种族态度最早形成的时间,也就是意识中的信念是何时开始浮上台面。透过孩童偏好测验(child-friendly test),巴纳吉发现日本及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白人小孩早在六岁时,就对和自己相像的人有明显且内隐的偏好。到10岁时,他们无意识与意识中的态度开始分歧。虽然随着成长,他们越发表现出平等的观点,但这两组人一直对黑人脸孔表现出自发性偏见,而日本的受试者在内隐及外显态度上逐渐对欧洲脸孔变得较正面。

巴纳吉现在怀疑如果她能在婴儿身上进行测试,也会发现偏见的存在。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天生具有偏见。她说,当然我们的心智机制对社会上的各种事物有喜恶排名,但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而且人类很早就开始吸收关于种族地位的概念。在一个对234名西班牙裔美国人的研究中,孩童比较喜欢自己的族群,而不是非裔美国人。但是当他们比较自己和白人小孩,对自己族群的自然偏好却消失无踪。巴纳吉说:「这个研究说明了我们的价值观、对好坏的判断,无所不在。」它可能是来自父母传达给孩子的警讯,譬如在父母握紧孩子的小手时。成人后,我们则继续观察身处的环境,非刻意地调整我们既有的刻板印象,去迎合环境。

还好我们的脑子不会永远陷入偏见。强大的文化讯息把我们往一个方向推,但自我的觉察、紧密的关系及经验能再把我们拉回来。巴纳吉、葛林华德及诺塞克正发起一个非营利组织,来帮助人们应用这个研究,他们冀望于演讲、授课及在线练习的「疫苗注射」。

巴吉纳说,把觉察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我们的意识态度当权。她对电影工作者解释道,这就像是规律运动以及健康饮食一样。她建议他们在生活及工作里建立保护机制,就像是在饮水里加氯一样。她说:「在每部电影里,若你能做些事来对抗刻板印象,就可能造成改变。」

来源:心理学空间网(ID:psychspace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