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就是他的堂叔漢桓帝劉志養了數千美女,居然生不出兒子,當大將軍竇武爲繼任天子人選問題操心的時候,劉宏的老媽董氏的老鄉、同爲河間人的侍御史劉鯈推薦了劉宏,劉宏有幸由解瀆亭侯變成皇帝,成爲漢靈帝。以竇武陳蕃爲代表的官員和以曹節爲代表的宦官爲了把持東漢王朝的權力,不惜刀劍相向,最終是官員失利,宦官得勢,權力迴歸漢靈帝手中。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縱觀漢靈帝爲帝二十一載的所作所爲:從政行事,從來隨心所欲;朝臣不分忠佞,只看貼心程度;諫言不論損益,只管順耳與否,從不思考自己的行爲對大漢王朝的存續是否有所裨益或損傷;更別說是老百姓。
所謂“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對漢靈帝來說,無非是天方夜譚。就因漢靈帝種種行爲都跟皇帝身份不相符合,甚至不靠譜、不着調,自然而然被後人列入昏君序列(尤其在諸葛亮名篇《出師表》中,其更成爲昏君代名詞)。

東漢末年,太監和官員的鬥爭日益激烈,到後來形成了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在東漢共發生過兩次,第一次是在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第二次則是在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黨錮之禍的結果就是宦官禁錮甚至陷害了很多的士族官員。黨錮之禍的發生,歸結於漢桓帝和漢靈帝昏庸無能,導致宦官猖獗,陷害忠良。特別是當時的言論以及日後的史學家多爲同情士大夫一方,並認爲黨錮之禍傷漢朝根本,爲黃巾之亂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表面上看,黨錮之禍無非是宦官在皇帝的支持下與官員之間的鬥爭,最終結果是官員鬥不過宦官,士人不是被害死就是被罷官,還得終身不得做官。這好比爲非作歹,作奸犯科被判了死刑,永無翻身機會。因而全天下的士人就認定皇帝腦袋有問題,分不清誰好誰壞。實際上看,卻並非如此。這是帝王的一種駕馭策略,即完全掌控、瞭解屬下(朝廷官員),這樣才能指揮、調動起門閥世家,更加賣力爲自己服務。
原因如下。
即其一,漢靈帝繼位時的現狀。
漢靈帝本是解瀆亭侯。亭侯,在列侯中小得不能再小,在宗室裏也排不上號。然而解瀆亭侯劉宏卻走了極大極特大的狗屎運。那就是他的堂叔漢桓帝劉志養了數千美女,居然生不出兒子,當大將軍竇武爲繼任天子人選問題操心的時候,劉宏的老媽董氏的老鄉、同爲河間人的侍御史劉鯈推薦了劉宏,劉宏有幸由解瀆亭侯變成皇帝,成爲漢靈帝。劉宏這個皇帝可不好當,手中無權,如同傀儡任由朝臣擺佈。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這一文一武兩個手握重權的大官,就立馬結盟在一起。
《三國演義》是這樣記載這段現狀,即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說好聽是共相輔佐,說難聽就是把持朝政,架空漢靈帝的權力。

其二,借力使力,奪回朝權。
漢靈帝正月繼位,九月就剷除竇武和陳蕃,收回皇帝的大權。這時漢靈帝才十二歲,總角年齡。漢靈帝懂得利用朝臣與宦官之間的權力之爭,借宦官之力,成功搞掉竇武與陳蕃的文武權力壟斷,收回皇權。原著記錄: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爲所害,中涓自此愈橫。竇武陳蕃之所以要殺曹節等宦官,就是因爲以曹節爲代表的宦官弄權,實質上就是宦官侵犯了朝臣們的利益。以竇武陳蕃爲代表的官員和以曹節爲代表的宦官爲了把持東漢王朝的權力,不惜刀劍相向,最終是官員失利,宦官得勢,權力迴歸漢靈帝手中。宦官雖說是個官,充其量就是服侍人的奴僕,其權力都是依附皇帝而獲得,一旦脫離皇權,就什麼也不是。而官員就不一樣,有朝一日臣權大於皇權,那皇帝的寶座就岌岌可危,逼宮禪讓甚至是被殺皆有可能。爲此,作爲帝王,就是駕馭好臣子,平衡好各方勢力。這樣才能坐穩江山。
因此,漢靈帝雖被後人認定爲昏君,但在駕馭臣民方面還是很有一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