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況且富有的人,往往會成爲衆人怨恨的目標,我既然沒有教化子孫的才能,也不願增加他們的過錯而落下怨恨。【譯文】賢能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磨損他們的志氣。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司馬缸7歲砸光的那個)和助手在宋神宗時期耗時19年編撰,是一部歷史地位僅次於《史記》的編年體通史鉅著,宋之後,基本作爲教科書爲歷代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學習批註。


本書主要用歷史的得失來鑑誡加強統治,把歷史的君主根據他們的才能分爲創業、守成、陵夷、中興、亂亡五類,除政治之外,《資治通鑑》在文化、科技、經濟、軍事等方面均有記載。在文化方面,就學術思想來說,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陰陽、縱橫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學術主張,下及漢初的黃老思想,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以及魏晉玄學的盛行都有記載。

1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

【譯文】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2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爲國者不欺其民,善爲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

【譯文】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維持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四方鄰國,善於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於治家者不欺騙親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3

任人當才,爲政大體,與之共理,無出此途。而之用才,非無知人之鑑,其所以失溺,在緣情之舉。

【譯文】重用有真才實學的人,是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與有識之士齊心協力地處理政事,也並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賢才的時候,那些掌權的人並非不具備知人善任的見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於過多地考慮情面的緣故。


4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也。夫務戰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譯文】國家雖大,喜好戰爭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必定危險。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爭鬥是細枝末節。那些致力於戰伐爭勝、窮兵黷武的人,到頭來沒有不悔恨的。

5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親疏如一,無所不行,則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譯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準繩,只有善於運用法律的人,不分關係親疏,嚴格執法,無所迴避,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倚仗權勢而觸犯法律。

6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衆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

【譯文】賢能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磨損他們的志氣;愚蠢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增加他們的過錯。況且富有的人,往往會成爲衆人怨恨的目標,我既然沒有教化子孫的才能,也不願增加他們的過錯而落下怨恨。

7

知過非難,改過爲難;言善非難,行善爲難。

【譯文】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纔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纔是難的。

8

無紓目前之虞,或興意外之變。人者,邦之本也。財者,人之心也。其心傷則其本傷,其本傷則枝幹顛瘁矣。

【譯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憂患,也許還會引起意外的變故。百姓是國家的根本,財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傷害,根本也就會受到傷害;根本受到傷害,枝幹也就會傾倒枯槁。


9

爲女不正,雖復華色之美,織紝之巧,不足賢矣;爲臣不忠,雖復材智之多,治行之優,不足貴矣。何則?大節已虧故也。

【譯文】做女人不正派,即使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紡紗織錦的巧手,也稱不上賢惠了;做臣子不忠誠,即使才氣過人,足智多謀,政績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麼緣故呢?因爲大節已經虧缺了。

10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爲也。

【譯文】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人便可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幹。

圖文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