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出將入相,也成爲了無數古人的夢想。而與“將”的主征戰、殺伐、武略不同;“相”作爲文官之首,吸引的自然是無數文人、才子,他們窮其一生,恨不能“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而得益於古裝影視劇的熱播,“丞相”、“宰相”也成爲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爲熟知的“相”,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些古裝照的不嚴謹,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丞相”、“宰相”之間的區別,都以爲“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事實上兩者之間有着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也頗多。

丞相的設立:

丞相最早始於秦朝,由秦武王設立。

秦武王是個很有抱負的人,他恥於與六國爲伍,見六國都設有相國一職,便把秦國的相國一職,改稱爲丞相。秦武王二年,秦武王在秦國設置丞相官位,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任命甘茂爲丞相兼領上將軍,樗裏疾爲右丞相 。命甘茂等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通志》、《通典》乃至《文獻通考》裏面都說:“黃帝置六相。堯有十六相。殷湯有左右相。周成王有左右相。”這些都不可信。“相”作爲“高級助手”的意思乃至春秋左右纔出現,黃帝他們不可能提前知道。

《漢書》中記載如下:“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有兩長史,秩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漢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舉不法。” 但是出土文物證明這個記載是錯誤的。

何爲丞相:

丞相,作爲中國古代的官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在《說文解字》之中“丞”字作:“翊也,從從卪從山。山高,奉承之意";“相”字作:“省視也”之解。由此可見,丞相乃是輔助天子之人。

不過,最初的丞相卻並非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確切的說,在先秦時期衆多諸侯國得益於社會結構的變化,在相繼設置相、相邦之後,面對繁雜的國事自然需要副手來襄助一二。於是,便有了丞相一職務,也就是說最初的丞相至少是二人之下的。

而這一職務的延續則得益於秦國的統一,建立了秦王朝的需要。秦國在秦惠王時設置了相邦一職負責輔助秦王治理天下,呂不韋也成爲了秦國最早的相邦,不過後來由於嫪毐與趙姬苟合、嫪毐謀反之事告發,呂不韋被牽連免職,相邦一職也便一直空懸。

丞相的演變:

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廢丞相的1600年間,丞相的設置斷斷續續,作爲官名的丞相在歷史上存在時間並不長 。

丞相與宰相的區別:

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