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非遺保護工作要貫徹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爲契機,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着力保護非遺傳承實踐、傳承能力和傳承環境,不斷提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水平,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就未來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提出了建議,還首次強調了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問題。

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就未來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提出了建議,還首次強調了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問題。

雒樹剛說:非遺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很多人正是因爲文化的多樣與差異,因爲着迷於各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纔有了旅遊的需求。很多旅遊產品實際都是文化旅遊,深度遊都是文化遊。旅遊的發展也爲非遺的傳播拓寬了渠道、插上了“翅膀”。要深入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牢牢把握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方向和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強對非遺資源的挖掘闡發,通過提高傳承實踐水平,爲旅遊業注入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要充分發揮旅遊業的獨特優勢,爲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振興注入新的更大的內生動力。

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強調:

一、深刻認識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重要意義。

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延續歷史文脈、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自強不息,薪火相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

要充分認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堅定全民族文化自信、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在與世界不同文明對話中,保持中華文化的氣質、品格和民族特性,使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賡續傳承、不斷發展。要充分發揮非遺在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方面的巨大作用,爲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重要貢獻。

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多個門類,涉及我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與現實生活相融相通的過程中,始終發揮着以文化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如傳統技藝可以幫助傳承人羣增加收入、帶動就業,促進經濟發展;傳統醫藥與人民大衆的健康生活緊密相連;村規民約等制度實踐反映了人們對社會關係的調整和規範,千百年來就是鄉村社會的治理傳統,具有促進鄉村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功能。我們要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有益價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更好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善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國非遺保護的當代實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相通,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

二、着力推進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工作

我國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近年來中央出臺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決定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戲曲振興工程等,明確了非遺保護工作的方向和重點。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爲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非遺既是凝聚人心的紐帶,又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傳承發展面臨巨大空間。三是非遺保護的社會基礎更加堅實。社會各界對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關注,人民羣衆關心非遺、瞭解非遺的意願更加強烈,自覺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意識不斷增強,爲非遺保護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四是互聯網、新媒體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爲非遺調查、記錄、研究、保存、保護、傳承和傳播等提供了新渠道、新手段、新支撐。

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非遺保護工作要貫徹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爲契機,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着力保護非遺傳承實踐、傳承能力和傳承環境,不斷提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水平,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要不斷增強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責任感使命感。加強傳承實踐能力建設,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要幫助非遺傳承人羣增強傳承實踐能力,是有效保護非遺、確保其生命力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措施。要深化對自身所傳承發展的非遺項目的認識,提高再創造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在繼續做好傳統工藝領域研培工作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傳統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傳承人羣的研培,探索並擴大其他門類非遺項目傳承人羣的研培工作,形成覆蓋非遺各門類的研培工作體系。

要深入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強化“用”的觀念,重視傳統工藝與當代生活的密切結合,豐富傳統工藝的題材和產品品種,提升設計與製作水平,提高產品品質,培育中國工匠和知名品牌,促進傳統工藝在當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

要充分發揮非遺在國家重大戰略中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使非遺工作成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撐和新亮點。推動非遺保護與精準扶貧、就業增收相結合,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銜接,讓豐富的非遺實踐成爲鄉村振興的有機組成部分、生動內涵和重要資源,爲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和豐厚滋養;配合實施異地扶貧搬遷、新農村改造等重點工程,促進非遺在新的環境中找到新的生長點,找到新的傳承發展途徑。要在城鎮化進程中探索非遺的保護、傳承和共享,助力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城市社區形成喜愛、尊重、享受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要服務國家外交戰略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非遺保護交流與合作,聯合申報、共同保護跨境共享的非遺項目,促進民心相通,經貿往來;以優秀非遺項目爲依託,展示我國非遺保護成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

新時代非遺工作,讓人民參與保護傳承,讓保護成果爲人民共享。

要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非遺保護體制機制。引導社會力量用好新興傳播方式,形成一批健康向上、生動活潑、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非遺傳播作品。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遺記錄,利用好記錄成果。推動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支持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課堂、進教材,發揮非遺在青少年健康成長中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示範作用,發揮非遺保護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的表率作用,發揮青少年的生力軍作用,發揮非遺保護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推動形成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特別強調: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和旅遊合體既強強聯合,又相輔相成,文化和旅遊密不可分。非遺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很多人正是因爲文化的多樣與差異,因爲着迷於各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纔有了旅遊的需求。很多旅遊產品實際都是文化旅遊,深度遊都是文化遊。風景不一定是名勝,有了文化纔是名勝。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就是與文化結合的魅力。旅遊的發展也爲非遺的傳播拓寬了渠道、插上了“翅膀”。我們要牢牢把握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方向和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強對非遺資源的挖掘闡發,通過提高傳承實踐水平,爲旅遊業注入更加優質、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內容。要充分發揮旅遊業的獨特優勢,爲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振興注入新的更大的內生動力。

文:網絡 圖:曉宇拍攝於青島膠東非遺博物館

以上內容出自公益目的選編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讓我們,穿越時空

去觸摸

去感受

去體味

......

招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