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定要做“有用”的事情,一定要在大流之中舉起大旗嗎?


我們匆忙地長大,沒有停下來想過我是誰,想做誰,要做誰。


這空虛、迷茫和焦慮的背後,可能與這些還沒有真正地“找到自己”有關——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未來在哪,不知道如何平衡“做自己”與“守規矩”。或者說,他們尚未完成一個重要的人生髮展任務:“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或者說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在著名心理學家埃裏克森(1968)的理論中被認爲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


當一個人形成了一種“自我認同”,也就意味着Ta對於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將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與社會的關係,有了一種相對穩定且連續的認知(Shaffer & Kipp, 2013),比如,Ta會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線與價值觀,喜歡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選擇什麼作爲自己奮鬥的事業,如何平衡社會期待與自身意願等等。可以說,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Erikson, 1950)。


當你獲得了自我認同,或許你就能知道如何取捨“有用”和“想要”。


當然,成長不易。如果你也時常有這樣的迷茫,不要猶豫,2019年第二屆慢劇場演出季開幕大戲《燃燒的瘋人院》,來這個破敗的、被燒焦而又充滿黴味的墨爾本精神病院裏尋找答案吧。


人一定要做“有用”的事情,一定要在大流之中舉起大旗嗎?

人一定要做“有用”的事情,一定要在大流之中舉起大旗嗎?

人一定要做“有用”的事情,一定要在大流之中舉起大旗嗎?

人一定要做“有用”的事情,一定要在大流之中舉起大旗嗎?

人一定要做“有用”的事情,一定要在大流之中舉起大旗嗎?

人一定要做“有用”的事情,一定要在大流之中舉起大旗嗎?

人一定要做“有用”的事情,一定要在大流之中舉起大旗嗎?

人一定要做“有用”的事情,一定要在大流之中舉起大旗嗎?

人一定要做“有用”的事情,一定要在大流之中舉起大旗嗎?


劇情簡介

故事設定在1971年墨爾本一個曾被燒燬的劇場,外面是洶湧的反對越南戰爭的人潮,裏面則是一羣排演莫扎特關於愛與忠誠歌劇的瘋子,他們個個奇葩乖張癲狂,在毫無經驗的倒黴小鮮肉導演帶領下笨拙摸索,在爭吵、扭打、埋怨、猜忌中,漸漸“歸屬”於一個集體,第一次感覺到自身是“有用”的人,第一次不再被束身衣和鐵絲網隔絕於世界之外。


購票信息

演出地點 | 西區劇場

演出時間 | 2019.12.04-12.08


| 演出場次 |

2019.12.04 週三 19:30

2019.12.05 週四 19:30

2019.12.06 週五 19:30

2019.12.07 週六 14:30

2019.12.07 週六 19:30

2019.12.08 週日 14:30


| 票價 |

80/100/180/260/360



更多精彩視頻及文章請關注

微信公衆號/新浪微博:光束戲劇

文章及視頻轉載 請標註:光束戲劇及原創作者

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

詳情請戳“瞭解更多”!

相關文章